作文的训练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教学任务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多多地写”,那么学生只要写够了期望的字数和篇幅,就应该是算写得可以了;如果训练指向是“书写真情实感”,那么真正写了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应该是好作文,而那些缺少真情的作文,再怎么花里胡哨也不能得高分。
评价作文的指标有很多个维度,如果你训练的是A,但评判的时候却多个指标一块上,那么这就是教学的盲目性,是在耍弄学生,学生当然得不了高分。
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分步前进的,我们不应该拿最后的那个综合性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这也就是说,不能拿中考作文的指标来评判七年级学生的作文,否则,老师和学生将会两败俱伤。
作文有很多序列,可以是先“大胆写,放开写,喜欢写,尽量多写”,再“简洁地写,有设计地写,反复写,边写边改,写出样子来”,再“好好写,快速写,一气呵成写”的序列,也可以是“丰富世界”“体验情感”“提升思维”的序列。
“丰富世界”“体验情感”“提升思维”这三节不是说非得一级一级来,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先说一下,“丰富世界”该如何做?
要注重“打开感官”的训练,不是每个有眼有耳的人都能够感知到世界的,要打开感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的,是需要同伴之间相互激发的。
我们可以在写作时有意让学生用“看见,听到声音,温度”等感官的主题词作为训练题目,学生有意识的去调动感官。
也可以在讲课时屏蔽其他感官而突出一种感官的方式来逐个训练各个感官。比如这次只讲听见的,下次只讲看见的,此只讲摸到的,这样就会在感官的训练上形成一个序列。
像这样一个感官,一个感官的训练,会强化学生对于感官这个知识的重视,这比蜻蜓点水地一讲而过,每次都杂成一团地囫囵吞枣效果要好。
如果学生们从来没有认真地专注于用一种感官去体验世界和生活的话,那么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能看见多少东西,听见多少东西。相反,有了这种打开感官的训练,他们会发现很多以前看不见的东西,听不到的东西。
再者,如何“体验情感”?
黄春老师的观点与王君老师的观点不同。老师会把教材处理成不同的教学文本,比如说主题型的、写作型的、积累型的、思辨型的等等。
黄春老师更强调文本的主题体验。认为我们的亲身经历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而得的情感体验才是孩子们主要的情感体验渠道,语文课的学习不要只关注在写法上,而要更多的关注情感。
他强调,语文虽有工具性,但并不是说语文课文具有写作的示范性,可以作为模仿的工具。阅读教学为的是让人能够拥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不能过分地将课文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模仿材料。跟着课文学写作,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好文章,好语言的模仿与学习,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要太过刻意。
并且学生从课堂上课文的学习中得到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他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此外,情感体验也不是在作文教学中才能够进行训练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的。写作时,只不过是对语文教学和学校活动的一次检验,其本身并不带有什么训练意义。所以老师不要寄希望于专门的训练,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校园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也启示我们,不要觉得搞活动是在耽误学习,有个比喻说的好,一个人从哪里获得营养并不重要,不论是家里的饭菜,还是饭店的饭菜,还是医院的药片,我们的肠胃并不会进行区分,只要吃进肚子就可以化为营养。所以说,学校的各种活动,不仅要积极参加,还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教育要素,用好活动。
写作先有量后有质,打开感官,丰富体验,他们感受到的世界越来越宽,认识也会越来越深,他们有话可说了,就不需要说假话了,老师也不用愁学生写不出东西。
再者不要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样的很明显的文体区分,不要说学生写得四不像,只要学生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就可以了。记叙、说明、议论都只不过是表达方式而已,它们的区分也很容易,正常人都会使用,学生有啥可写了,在恰当的地方,他自己就会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老师所说的学生写得四不像,很可能不是因为学生不会用表达方式,而是学生本身就没啥可写,为了写,不得不编假话,所以写的不真实,让人感觉写的啥也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