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问题:唐诗三百首中,沈佺期的杂诗是律诗吗?另外,杂诗中的良人去了哪里参战呢?
前言
沈佺期的杂诗有三首,其中有一首被蘅塘退士收录入了《唐诗三百首》: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的五律目录中,这三首都是标准的五言律诗。
一、七句标准律句,锦鲤翻波是律句的一种变格
我们知道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这首五言律诗的八句中,有七句是标准的基本句式。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也是标准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最后一句:一为取龙城,仄仄仄平平,也是标准的律句
容易引起的问题的是:谁能将旗鼓。如果将是仄声,那么这里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一种律句的变格。
如果是平声,平平平平仄。这就不是律句了。
是平平平平仄呢?还是平平仄平仄呢?
二、谁能将旗鼓,多音字的判断
“将”这个字,有平仄两声。在古诗词中,仄声的将,一般是将帅的意思。将要的意思,一般做平声。
这首诗肯定是去言律诗,因此谁能将旗鼓,是律句变格:平平仄平仄。刚才说了,这种句式叫做锦鲤翻波。将,自然仄声。
因为,仄声的“将”,除了将帅以外,也有其他的意思。
例如張鷟《游仙窟》诗中也有“将”,相将,在这里伴随之意:
极目游芳苑,相将对花林。露净山光出,池鲜树影沉。 落花时泛酒,歌鸟或鸣琴。是时日将夕,携樽就树阴。
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用法,是率领、统帅之意:
将荆州之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葛婴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淮南子·人间训》
将荆州之军,将军这个名词,其本意不就是率领军队吗?
这种用法在诗中不太常见,但是这首诗中,“谁能将旗鼓”,即谁能统帅军队的意思。
三、沈佺期杂诗的另外两首
沈佺期的杂诗有三首,都是闺情诗,丈夫在外戍边征战,“少妇”在家中思念“良人”。基本一个意思,用了三种方式表达。
闻道黄龙戍,是其中的第三首,前两首也是两首五律。第一首也有特点,前三联都对仗:
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清镜-红埃-入,孤灯-绿焰-微。怨啼能至晓,独自懒缝衣。
其二首是比较少见的偷春体,第一联和第三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
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燕来-红壁-语,莺向-绿窗-啼。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第一联本不需要对仗,但是对了仗,就像春天里先偷偷开放的梅花,因此被称为偷春体。偷春体的颔联不对仗,像杂诗第一首,前三联都对仗就不是偷春体了。
渭北:即渭水北岸,这里借指长安。辽西,指辽河以西一带,这里濒临高丽。和第一首的黄龙戍一样,都是东北方向。
四、良人去了哪里?
这三首闺情诗,都是妻子在家里四年远征的丈夫,那么,“良人”去了哪里呢?
第一首没有写,但是第三首写道:
闻道黄龙戍,一为取龙城。
黄龙戍即黄龙冈,在辽宁省开原县西北。东连巨岭,西抵辽河。龙城在这里泛指敌人的中心,并不是特指匈奴的奴祭天圣地。
在杂诗第二首的颔联可以看到:
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
朝鲜二字,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
为什么要去朝鲜郡,而且年年征战呢?
在隋唐的东北与朝鲜半岛, 有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他们有的依附于随唐,有的有兼并与侵犯之心,威胁到隋唐北方的安全。
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杨广三次御驾亲征。这三次征战,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以至于百姓民不聊生,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间接造成了隋朝二世而亡。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解除北方的威胁,为爱子李治解除后患,因此也决定三次征讨高句丽。但是李世民也无功而返,最后一次远征,还因急火攻心,归途中腿上生疮连马都骑不了。
唐高宗即位以后,也曾经派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人出兵,终于联合新罗,击败高句丽、百济,平定了朝鲜半岛。
高句丽是一个存活了700余年的政权(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被唐高宗平定时,沈佺期(约656 — 约715)还没有进士及第。不清楚这首诗写于何时。
结束语
沈佺期是唐高宗以及武则天称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和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对于格律诗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初唐少见的七言律诗《独不见》,也是沈佺期的作品。因为这首诗用了乐府古题,因此被列入了乐府诗类别里。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