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宗镜录
宗镜直指(十四)

宗镜直指(十四)

作者: RockZen | 来源:发表于2020-06-15 14:34 被阅读0次

    问。真妄二心。行相各异。如何融会得人法性之圆宗。

    答。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牦法可得。如经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皆依心妄有。

    大般若经云。复次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分析诸法。过极微量。竟不见有少实可得。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又真妄无体。俱有名字。名字无体。皆依言说。言说性空。俱无起处。则一切言语。悉皆平等。一切诸法。悉皆真实。

    所以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梵天谓文殊言。仁者所说。皆是真实。文殊曰。善男子。一切言说。皆是真实。问曰。虚妄言说。亦真实耶。答曰。如是。何以故。善男子。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若法虚妄。无处无方。即是真实。以是义故。一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多所有言说。与如来语无异无别。何以故。诸有言说。皆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诸有言语所说之事。一切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

    又辅行记。释一念心以成观境。此有二义。一者。以禅为境。不同世心。二者。即此境心。复须离著。向辩禅心。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为是何等一心能具。故简示云。不得同于妄计一念。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此据初心习观之人。恐滥于妄情境观。是故应须简示入门。若据理论。无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情。以念本自空。妄不可得故。为执有者。令观空耳。

    又先德云。未念之时。念则未生。未生则是不有。不有之法。亦无自相。现在之念。从缘而生。念若自有。不应待缘。待缘生故。即无自体。故知心无自性。缘起即空。如欲断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但断其根。不用多功。最为省要。

    故通心论云。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馀处。出要之术。唯有观心。观心得悟一切俱了。是故智者。先当观心。观心得净。返观自心。欺诳不实。如幻如化。躁扰不住。又如猿猴。腾跃奔掷犹如野马。无始无明。历劫流浪。不知何由得出。若能如是观心过患。又推诸境。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又推见处。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又推动心。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又推不觉。无有根本。直是无始虚习。念念自迷。无念真心。一无所有。

    论云。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心实不动。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当知所有。皆是虚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无即无。有无从心。弥须自觉。勿不自觉。为心自欺。既知心诳。更勿留心。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既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俱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又法无定相。真妄由心。起尽同原。更无别旨。所以古师广释真妄交彻之义云。夫真妄者。若约三性。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净分同真。染分为妄。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理无。妄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染分依他为妄者。缘生无性。妄彻真也。无性缘成。真彻妄也。若约随俗说真妄者。真妄本虚。则居然交彻。真妄皆真。则本来一味。故知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如水该波而非水湿性。凝停。波彻水而非波。洪涛汹涌。则不存不泯。性相历然。一一融通。重重交彻。无障无碍体相用收。入宗镜中。自然法尔。

    故先德云。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不离一心。故禅原集云。谓一切凡圣根本。悉是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祇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成凡圣之事。又虽随缘。而不失自性。常非虚妄。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二门。未曾暂阙。祇随缘门中。凡圣无定。谓本来未。曾觉悟。故说烦恼无始。若修证即烦恼断尽。故说有终。然实无别始觉。亦无不觉。毕竟平等。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

    又真妄各有二义。一真有不变随缘二义。二妄有体空成事二义。谓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缘。故妄识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诸经说。无佛无众生。本来涅槃。常寂灭相。又以真如即生灭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既知迷悟凡圣。在生灭门。今于此门。具彰凡圣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贤圣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今推此不觉之心。无体。则真觉之性现前。

    宝积经云。佛言。菩萨如是求心。何者是心。若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痴耶。若过去未来现在耶。若心过去。即是灭尽。若心未来。未来未至。若心现在。则无有住。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是心无色。无形无对。无识无知。无住无处。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已见。不今见。不当见。若一切佛。过去来今而所不见。云何当有。但以颠倒想故。心生诸法种种差别。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乃至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

    持世经云。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唯皆是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著于我。若我所。

    金刚三昧经云。知诸名色。唯是痴心分别。痴心分别诸法。更无异事出于名色。知法如是。不随文语。心心于义。不分别我。论释云。此明方便观。于中有二。一明唯识寻思。更无异事出于名色者。名谓四蕴。色是色蕴。诸不相应。皆假建立。离此名色。更无别体。故诸有为之事。皆为名色所摄。如是诸法。唯心所作。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如是名为唯识寻思。二显如实智。知法如是。不随文语者。是名寻思所引。如实智故。心心于义。不分别我者。是义寻思所引。如实智故。人法二我。皆无有义。所以于中。不分别故。此真妄二心。情分二种。智了唯一。一二俱亡。方入宗镜。

    所以维摩经云。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故知既以无心现心。则无法现法。何者。以一切境界。随念而生。念既本空。法复何有。

    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憍尸迦。若人来问。今此大众。食调众具。须功几何。彼问如是。汝云何答。天帝释言。世尊。我无所报。何以故。世尊。今我此处。三十三天。凡是所须衣食众具。随念现前。非造作故。佛言。憍尸迦。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住心中。随所念时。即得成就。憍尸迦。犹如卵生诸众生等。但以心念。即便受生。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由心念。法即现前。憍尸迦。又如一切湿生之类。所谓鱼鳖鼋虬坻弥宜罗。此等皆是卵生所摄。此等或唯行一由旬。或二由旬。或至三四。或复过七。达彼地已。安处己卵。不令疲乏。故能成熟。憍尸迦。此三藏教。亦复如是。随忆念时。彼业现前。次第不乱。相续不断。与彼句义。和合相应。

    又佛地论云。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诸天众。不在此林。宫殿等事。共乐等受。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此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是以若达诸法。皆心想生。即从世俗门。人圣行处。

    如无尽意菩萨经云。尔时舍利弗。问无尽意。唯善男子。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近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有来想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无尽意言。若知想者。应无二相。何缘问言。从何处来。唯舍利弗。有来去者。为和合义。如和合相。是无合不合。无合不合。即不去来。不去来者。是圣行处。

    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海龙王经云。佛言。大王。一切诸法。皆从念兴。随其所作。各各悉成。诸法无住。亦无有处。

    大智度论云。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外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又反观忆想分别。毕竟无生。从三际求。求之不见。向十方觅。觅之无踪。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

    如华严论云。此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萨。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忻厌故。即苦生。

    宗镜录卷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镜直指(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oc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