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领域,收益与风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一句话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中国的古话也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中往往藏着机会,而机会中往往又蕴藏危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之心,敬畏之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
从美国的炒房开始说起
中国人,对房子有一种执念。不过,我们以家庭观念为重。
家,就是房子,而房子就是家。对于美国人来说,房子也是能够安居乐业的基础。
image.png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买房。
在2006年的前5年时间里,美国一直处于低利率的环境。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自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一直采用宽松的利率政策,所以当时的利率很低。第二个原因是国外尤其是亚洲国家资本的大量流入,压低了信贷利率,所以美国当时的利率很低。
利率很低,也就意味着贷款利率很低。贷款利率很低,那大家都愿意去借贷。
就像国内要对贷款进行审批一样,美国人也优先倾向于把贷款放贷给有稳定工作,收入高的人群。
而那些没有稳定工作或者根本没有收入的人,由于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一般来说,大家肯定不愿意把钱借给信用不好的人。但是,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很高。
所以如果把房贷借给了这些信用不好的人,只要房价不跌,那么风险就很小。大不了,这些借钱的金融机构把房贷的抵押品——房子收回来,就可以收回全款了。
所以,当时很多金融机构把房贷都借给了这些信用不好的次级贷款者,而这就形成了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助推器:证券化产品和结构化产品
如果仅仅只是把钱借给次级贷款者,那也不会爆发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
但是,我们知道当南半球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发北半球的海啸时,绝不仅仅只是这只蝴蝶的威力,其中一定有各种因素加剧了蝴蝶扇动翅膀的风向。
而次贷危机也是如此,把钱借给次级贷款者,只是其中的开端。
当银行把钱借出去之后,银行内部可能会产生资金危机。而银行的周转离不开资金的周转,银行空有一堆债务,但是里面没钱,又怎么能运转的起来呢?
于是,银行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贷款打包变成资金池,然后把这个资金池变成可以卖出的证券,这个证券叫做债务抵押债券:CDO,这是银行证券化贷款的第一步。
当贷款打包卖给特殊的机构后,这些机构又将这些打包的贷款切分成不同的份额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具体而言,份额通常可分为三类,安全级别从高到低分别为高级份额、中层份额与股权份额。其中,高级份额安全级别最高,收益率最低,信用评级为AAA。
当打包贷款产生现金流时,将以瀑布的形式分配给不同份额:首先现金流应优先分配给高级份额,直到该份额所有约定回报都满足后才会流向中层份额,在中层份额的所有约定回报都满足后才会最后流向股权份额。而这就是结构化产品。
具体的操作,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由于这些特殊的金融产品的参与,这些房贷从简单的贷款,变成了影响金融结构和普通投资者的工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泛滥最终导致了借贷标准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推高了房价。由于通过结构性产品可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的金融机构,银行仅仅在风险转移出去之前的几个月里面临短时期的风险。这就导致银行并没有充分的动机对贷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查,而是只想着不断通过证券化、结构化将贷款转手卖出赚钱。
随着,贷款审查的标准不断降低,一些抵押贷款经纪人开始提供优惠利率、无证明抵押贷款、叠罗汉式抵押贷款。甚至,一些所谓的三无人员也能获得贷款。
在住房价格一直上涨的前提下,银行并不担心这些三无人员违约。即便贷款人违约,银行只要将贷款的房子没收就好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房价上涨的前提下,如果房价暴跌,贷款人违约,银行就只能拿回资不抵债的房子,而不能进行追索。
当房价开始下跌
虽然看起来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别忘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片向好的情况之下的。
当房地产市场开始下跌时,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image.png由于借款人的信用不过关,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出现了违约。而房价在此时的下跌,导致银行无法通过卖出房子来收回所有的房款。
作为证券化产品的源头:银行的房贷,不足以支付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开始违约。
金融机构拿不到银行的钱,也就无法偿还普通投资者的钱,于是整个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连锁违约,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由于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此次次贷危机很快开始波及全世界,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应对措施
各国政府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纷纷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主要包括利率削减、流动性支持、资本重组、流动性保障以及资本购买五种措施。
经济危机发生时,降息可以对经济起到刺激作用。所有的中央银行都在第一时间采取了降息,但由于美国经济危机发生时,美国的利率已经处于低利率水平,所以降息的作用性有限。
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在开始时是由较为显著的正面作用。但是由于后期,该政策已被预期,也可能是更多地担心清偿能力而不是流动性问题,央行宣布的流动性支持政策没有了之前可观的效果。
而这几种措施中,资本重组被发现特别有效,显著改善了几乎所有国家银行的CDS息差。流动性保障以及资产购买也同样显示出较弱的结果,但2009年英国的资产保护计划和瑞士政府购买UBS资产这两个显著成功的案例除外。总的来说,流动性支持在危机早期是安抚银行同业信贷市场的有效镇静剂。而后期阶段,资本注入则成为了最有效的政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