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回忆了一下两年军旅的军旅生活,那些感受,那些人和事,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写几万字也能的。但是我只能择取其中比较真挚的,有益处的来谈谈。希望这篇文章能发挥出一点价值。
记得那年,登上驶向入伍地----内蒙边疆的火车时,内心十分兴奋,挺奇怪当时为什么没有一丝恐惧和忐忑,因为到达之后我的负面倾向是爆发和不能抑制的。新兵连最大的感受是陌生和无助,营区并不像电视里的那样热血而有朝气,秋季入伍,营区整个有一种萧索,空旷的意味。刚进入部队的环境,怕做错事,同时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能力上的短板。如果说积极意义的话,新兵连对我来说算是磨砺了我的意志,因为它处处挑战我心理的上限。叠被子时的一筹莫展,训练场上高度紧张的神经,组装枪械时的无助,在煤渣地上拳头撑地的忍受,这些感受每每想起心有余悸。我不能说我对待我的军旅生活心态多么积极,比如抱着磨砺自己,克服困难的态度,不是这样的,实话实说我是渴望快点消磨艰苦的时光,舒服快点到来,快点退伍回家。但是客观上,这些经历也着实磨砺了我。我常常想,如果再给我一次入伍的机会,我肯定会更加积极对待一切,更加珍惜我将面临的人和事。但是人生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
我是内蒙古的边防武警,下连被分配到一个边防检查站,其实我现在是很怀念那个地方的,怀念那么特别那么美的边塞风光。白天是特别蓝的天和大的夸张的云,我执勤所在口岸建筑也自有一种边境的特有风格,既不是楼市繁华,也不是落后凋敝,是自成一格的建筑环境。
晚上去口岸岗口值夜岗是每个人的常规任务。晚上站岗时,对面就是蒙古国,中间是一缓冲地带,正对着是公路,两旁是铁栅栏围成的荒原。在这种地方站岗,常常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却不知感慨地是什么。或许我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凌晨三点的冬夜,也没有机会用无聊的心境来观察星空,也不会再半夜捕捉边境黄羊的经历的。想到这有一丝伤感。白天执勤时都是和蒙古人打交道,是另一种人情风俗,我很喜欢蒙古的文化。有时看到自己管理的车流井然有序的等待查验,成就感就会涌上来。我当时对这种环境感觉上很新奇,没当兵之前脑子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地方。我现在很挺怀念,即使当时觉得很辛苦很受管制。
作为一个大学里去参军的人,不免会比较大学环境和部队的环境的差异。我指的不单是客观环境的不同,还有涉及主管感受的人际环境。而我主要说的就是后者。毫无疑问,大学跟部队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的“人际”环境,都非常地迥异。尤其是我们从部队回来复学的大学生,又感受到久违大学生活,这种迥异的感觉更加强烈。两种环境各有特点,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相比较大学的人际环境,部队的环境偶尔会缺少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在部队待习惯之后,回到大学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外衣,这层外衣不能说是虚伪,我觉得只是大环境给予每个人孤独属性的衍生品。我有时候会觉得,大学环境和部队环境是两个极端,社会环境是一种过渡,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几乎包涵所有环境的元素。有的战友是带着一身社会习气来到部队,经过军营生活的孕育,培养了实实在在的战友感情,社会习气就转化为了不失可爱的兵痞之气,他们是有一些缺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那种勇敢,张扬,重感情,这些都是如今社会很缺少的品质。另外,还有一些从大学里参军的战友,他们本身就很优秀,带着书生气来到部队,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洗礼锻造,性格变得更加务实,优秀,而且减少了一种大学生普遍傲慢自大,往往变得低调有礼。这也是一种蜕变。
刚才我讲到,相比部队环境,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多了一层莫名的外衣,我想说的是,正是这层外衣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活往往缺乏真正的磨练。因为即使别人看到你身上的缺点,因为环境的关系,也很少有人直接指出来,你自己也往往意识不到,就是意识到了也常常缺乏外界的帮助而感觉无助。而在部队当中,你的毛病和错误通常都会被班长和战友直接指出来,虽然有些时候部队的处理方法甚至有些残酷,甚至班长对你身上的毛病和缺点怀着一种厌恶的态度,但是即使如此,对你也是一种刺激进而提升。记得我刚下连没多久,我有一种讲话上的毛病,就是我总是不正面回答班长对我的问题和责怪,我现在意识到其实它是一种逃避和恐惧心理在作怪,比如我负责的卫生区域在检查时出现了问题,班长过来责问我,刚开始问我第一个问题,我就慌乱的强调其他理由,而完全不顾班长说得话,问得是什么问题。又发生了几次类似情况之后,班长警告我如果我还是这样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他就要采取措施惩罚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正面发现了我自身的这个问题,很好的训练了我的淡定能力。
有时我常常想,起码对于我本人来说,部队比大学更多一点素质教育的元素,虽然名义上大学以教育为本,而部队有属于自己的使命而不担负教育的责任。我想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今许多当权者去反思的。如今造成这种大学环境的根源是什么。
另外,我还想讲一下我在部队里的读书的体会和经历。
我从小就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小学就试图写过小说,初中写过诗。高中为了缓解压力陆陆续续买了好几摞杂志书籍。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大学生活过于丰富,刺激太多,生活节奏也快,琐事繁多,再也没有读书的闲情逸致和动力。没想到的是,两年的军旅使我的阅读境界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我下连之后,营区里有专门的图书馆,藏书可以说是比较丰富了,但是整个中队读书的人不多,我算是其中之一了。另外还有一点重要因素,因为部队繁重的执勤任务和相对枯燥单一的生活,再加上没有手机可以玩,反而酝酿了一种适宜读书的环境给我。一般来说,艰苦单调的生活能使人对书本更加亲切和渴望,这是亲身经验。
我所在的中队负责整个口岸的执勤和监护。我特别喜欢去的一个执勤点是大车货运通道。所谓大车通道,就是查验出入境大货车的地点,因为这个地点离营区比较远,通常一来就是几个星期,这里有宿舍,来的时候被褥也会一起拿过来。因为离营区比较远,只有一起的几个战友,所以我们自己就可以负责这一块的地方,相对来说心情比较自由,这是我喜欢这里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是我非常喜欢在这里的感觉,查验点是建的很高的一个小楼,这里地段非常开阔,视野非常宽,而且整个执勤点像是镶嵌在大荒原的一块宝石。太空通常非常蓝,云很低,而且大得有点可怕。我常常想,这就是祖国边境,好壮观的景象。大车就缓慢的一辆一辆过来,停下,等待着我们去查验。海关和检验检疫两家单位分别在我们左右,有时碰到也聊聊天,在这里执勤,辛苦之余常常有一种闲适和谐的美感。就是在这么一种美丽而有单调的环境下,我读了许多本书。
我记得是我参军的第二年,我是上等兵了,工作相对第一年的新兵轻松一点。每天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我可以用来看书。我读得第一本是《出梁庄记》,这本书是讲述中国乡村人员外出打工的纪实文学,因为我自己家里是农村的,但是我又没有出去打过工,所以既有一种寻根情怀,还有种探索社会现状的满足感。另外这本书是以河南方言的口吻来记录的,让深处祖国边境的我有一种亲切之感,我读得津津有味,至今难忘。我读得第二本书是王安忆的《长恨歌》,深处部队,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血气方刚的少年难免憧憬爱情,《长恨歌》讲得是一个上海女子传奇而细腻的一生,其中包涵各种情事和人生悲观际遇,我当初深深着了迷。另外我还读了二月河的皇帝系列,还有《少有人走的路》等。这些读书的经历还有大车通道的边境风光将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常常会问自己,大学中途参军到底值得不值得,我现在的同学都毕业了,纷纷在社会上立足,而我还在校园厮混。但是自己想想,我不后悔,因为,我把人生看做是一场修行,修行的同时也是一种旅行。这两年我的经历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有许多存续一生的记忆,有许多影响折射一辈子的事情,这就值了。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向我指明了,我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