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建筑湖北古村落
湖北古村落·黄龙古镇

湖北古村落·黄龙古镇

作者: byx念北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16:10 被阅读0次

    湖北古村落

    黄龙古镇

    老街老巷就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沉淀,越发醇厚香浓,又似历经沧桑淘洗的老人,古韵悠悠,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斑驳的大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门檐上暗淡风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层岁月的哀怨,而檐撑上精美的雕饰依然显示着昔日的风华和气派,再听一听那些久远的传说或故事,老街千百年的时光仿佛又浮现眼前。

    在秦巴山麓,堵河与犟河交汇犹如护城河般环抱着一座百年古镇。相传有一年夏季,逢连日暴雨,引发堵河水暴涨,从堵河上游顺水游下一白一黄两条龙来,白龙在前,黄龙在后。游经此地,雨停水退,白龙先游走了,黄龙却被搁浅于此,水退后,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幽蓝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美丽的弧,游龙般摇头摆尾而去。后来此地被人们称为“黄龙滩”,而这滩上的古镇也得名“黄龙古镇”。

    黄龙古镇的兴盛与堵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叶大州府门楼县,皮鼓好似金銮殿,问你为啥不到黄龙滩,我无事不到外国转”一首过去流传于鄂西北地区的顺口溜反映出当时堵河航运的发达与繁荣。

    由于有滨江之便利,吸引了大量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国外一些传教士。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按照不同的籍贯在此设立了商业会馆,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武昌会馆、黄州会馆,天主教堂共生共存于黄龙滩,一时间,古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成为当时鄂西北山区的商业、文化、航运中心。堵河之水孕育了古镇文化,滋养了古镇人民,也见证了古镇的兴衰。如今的堵河早已不见当年百舸争流的盛景,只余三三两两扁舟漂流,就如同这古镇在群山掩映下静谧而沉寂。

    陆运的发展严重冲击了靠水而生的黄龙古镇,随着集散码头的消失,资本也开始流失。时光流传,昔日里繁闹的号子声早已如同这堵河的流水一去不复返,遗存下来的只有这长满青苔的青石板以及巷子深处的一幢幢百年老屋。

    黄龙古镇分前街、后街、上街、河街四个部分,四条古街道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气势恢弘的黄龙古建筑群,向世人展示着她曾经的无穷魅力。

    保存较为完好的均为古时各个商会的会馆,黄龙古镇属湖广地区,武昌会馆首当其冲,且是古镇中规模最宏大,规格最高,建筑形制最为特殊的一幢建筑。整个建筑庄严威武,规模宏大,柱子粗直挺立,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硬山顶式、马头檐。墙砖烧制有阳文“鄂郡”。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自前向后有门殿、戏楼、拜殿、正殿等建筑。该建筑群分批次建成,建成时间依次为乾隆五十七年、嘉庆二十四年、道光二十五年、戏楼及四合院、门楼修建确切时间无考。

    门殿落成于嘉庆二十四年,临街而建,整体面积约为200㎡,平面布局为三柱九檩抬梁式架构,重檐硬山灰瓦,马头墙式四级风火墙最高处约9米。中部明间一穿堂式门厅作为建筑物的出入口,是沟通建筑物内外空间的纽带。

    戏楼也称“乐楼”,为古代供人消遣娱乐的地方,逢年过节,戏楼都会上演各种大戏,可惜在1983年被拆除、现在其原址上修建了红砖楼房,同时也彻底破换了整栋武昌会馆的整体性。

    拜殿正对戏楼,之间为院落,面阔约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约7.8米,四柱九檩,檐廊式构造,抬梁式构架,高约7.8米。主梁上刻有:大清道光岁次乙巳年(1845年)孟冬月吉日,武昌阖府众姓绅商首士协同建立。据考证拜殿及乐楼为余师荣(清代黄龙滩本地绅商)倡议,与武昌府的绅商共同捐资修建。

    正殿和拜殿殿对称,由大殿和耳房组成。砖木结构,硬山顶式,构架为抬梁和穿斗相结合。马头墙上的精美图案依稀可见。大殿通面阔1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约8.2米,高约7.9米。所有立柱和横梁全部选用一人难以合抱的大木料制成,底部为直径约60公分的石头基座,两侧为耳房,大殿前有走廊与两侧耳房相通,相通的拱形门上写有“周中规、折中矩”六个毛笔字,苍劲有力。耳房高度低于大殿且都带天井,东侧天井有古井一口,至今水质清澈。

    大殿主梁上有:“大清乾隆岁次壬子年(1792年)孟冬月吉日;敕授文林郎湖北郧阳府郧县黄龙镇分司巡检黄世杰暨阖府首人砌木匠xxx建立”。正殿背后原有四棵古皂角树,高达二十余米,2人难以合抱,后遭砍伐。据实地考察走访及相关资料记载印证,武昌会馆正殿为“三闾书院”,并且武昌会馆建筑群是以“三闾书院”为基础进行增修、扩建。武昌会馆很大可能为郧阳府郧县黄龙镇巡检署、千总署,黄龙滩塘驻点的办公场所。武昌会馆在黄龙镇的历史中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兼顾了多种用途,承载了大量历史信息。记录了黄龙滩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脉络。

    毗邻武昌会馆的是黄州会馆,黄州同属于当时的湖广,故两座会馆在选址上互为靠近,也体现出当年本地商帮的排他性。黄州会馆又名:黄州庙、护国宫。由黄州帮商人共同集资修建。是开展贸易、维护本帮利益、保障黄州来郧商人权益;开展祭祀、祈福等活动为一体的机构,是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黄州商人敬奉“帝主”、也称“福主”,故黄州会馆也被称为:“帝主宫”。

    黄州会馆位于黄龙镇上街,坐北朝南,现存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合院式建筑,四周墙砖为“黄州”字样的青条砖,风火山墙及墀头等砌作精致,单檐硬山,后为砖檐,砖垒正脊。

    前殿阔3间,后殿阔4间,均为五架抬梁式构架,硬山小青瓦覆顶。带有天井和两侧厢房。正殿主梁上依稀可见“大清道光岁次丙午,湖北黄州”等文字,不过先已年久失修,字迹已斑驳不堪。

    街道周边散落许多刻有“黄州”二字的青砖。甚至被砌筑在距离会馆100米开外的民房墙体上。

    黄州商人在黄龙滩开设的商铺叫“同昌”,从汉口运来大批的生活必需品,运出山区的山货、药材等土特产。物资的交易架起了山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带来了外地的文化和信息,加速了黄龙滩发展的进程。

    沿街道往靠河的一头走,就可以看到江西会馆。是江右商帮所设立的机构,江右商帮的标志。其会馆当时遍布全国。墙体上的“江西”二字阳文青砖刻印出房屋的归属。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大殿屋顶完全坍塌,只剩耳房稍微保存完好。

    据记载,江西会馆在光绪年间曾作为“义学堂”;民国时期又为黄龙摊汽车修车厂车间。江西会馆在黄龙古镇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古镇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虽已风蚀残年,却还是顽强的矗立在这一隅荒凉里,向来往的游人展示它曾经耀眼的光芒。

    在江西会馆旁边还依偎的同样的一位迟暮老者,这就是山陕会馆,会馆位于黄龙古镇前街中部,坐北朝南,会馆整体架构损毁严重,东面、北面墙体、天井排水设施保存较为完整,残存的墙砖上刻有阴文字“陕西”二字。残存的瓦当做工精美、细致。从墙砖的做工能看出古人的智慧,残存的建筑能想象出山陕会馆原貌是多么的恢弘和气派。

    四大会馆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堵河之畔的黄龙古镇之上,同时也是当时几大商帮的实力象征。历史长河中,五湖四海的商贾曾汇聚于此,商铺林立,街市繁华;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在古建筑上留下过往的印记,苔藓上了青瓦,风雨残了屋墙,商贸中心早已不复存在,偶尔有三两游人路过此地,发出几声叹惜。

    古镇当然不止这些外来商人,本地人在那个时代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余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代表,余姓为古镇大姓,古镇上著名的64号名居就是以前余氏家族的府邸,64号名居位于黄龙古镇上街梅子亚,当地人称为“石门”,西邻武昌会馆。是古街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样式最特别、天井院落最多的古建筑。

    64号民居占地面积将近2亩,共有6进院落5个天井。房屋整体为砖木结构,房屋梁架均为穿斗式够架,单檐、重檐硬山顶式,小青瓦覆顶。侧门门楣上有类似龙形图案的阳刻青砖,侧门外的一大片区域是后花园,可惜早已物是人非。屋檐下的祥云图案依稀可见,曲线流畅,委婉动人,两端马头墙,线条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精致的木质雕花、精细的装饰构件、可见工匠精湛手艺和房屋主人的品味与讲究。这个古朴、典雅、静谧的老宅子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战火烽烟,经历了世间沧桑。虽已破败,但仍不失威严庄重。静静的矗立于黄龙老街最高处,残砖断瓦背后或许掩藏着一个个鲜活而古老故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除了这样恢弘的大宅院外,在古镇上还有有多别致的小院,临河的“理发店”,经过修缮后已显出它精致的一面。理发店位于前街口。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四水归堂小天井”式建筑。因地制宜,小巧而不失典雅、朴树但不失庄重。

    据回忆,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名叫赵长山的商人在此经营干货、炒货,日常杂货生意,50年代土地改革收归集体。1955年左右为粮所的仓库兼办公。1970年至1980年间作为黄龙派出所的办公场所。1980年至1984年左右为黄龙搬运站的临时办公场地兼住所,后闲置或村民居住。2010年左右黄龙镇居民在此经营理发店。故最后将其命名为“理发店”。

    时间回溯到百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最开始的街道其实也并不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河对岸的现在称为“东湾”的位置,古时这里叫“老店”,老店之上目前只余下一座庙宇矗立。

    古代商帮汇聚之地、人口居住之处,庙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物。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寄托,民间、官方的统治治理都与庙宇有着很大的联系。庙宇的多少,香火的旺盛程度是一个地方繁荣程度象征。同治《郧县志》中记载黄龙滩寺观有:水府庙、关帝庙、白龙祠、三义庙、黄州庙(黄州会馆)、魁星阁、定慧寺。武昌、山陕、江西会馆内供奉有神像也被称为庙。同时在黄龙滩还有天主教堂。黄龙滩古代庙宇的数量之多让人惊叹,道教、佛教、外来教会的共生、共存的现象反映出黄龙滩的开放和包容。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史料记载的庙宇早已没有往日的景象,甚至有些已寻不到丝毫遗迹。唯一保存下来、香火不断且碑文现存的,仅有三义庙。

    庙宇临堵河、面向犟河河口而建。供奉主神为:“刘、关、张”。由拜殿、正殿和厢房组成,形成院落。正殿和拜殿均为抬梁式构架,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式,占地约有1亩。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损毁,后续多次进行了维修,整体结构较原貌有所变化。正殿面阔约15米、进深7米,高约6米。拜殿面阔约16米,进深8米,高约6米。中间院落呈长方形,院落西侧厢房不存,民房占据。院内现存有五块碑刻,记载了三义庙自清代乾隆年间至光绪年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如今院内依旧每日诵经求佛,香火鼎盛,当人们置身其中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商铺林立、街市繁华的黄龙古镇。

    再次回眸,高翘的飞檐,青黑的砖瓦,坍塌的屋舍,徒立的四壁,裸露的房基,被虫子蛀空的大梁,满堆的瓦砾,尘封的院落,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尽,沧海桑田,又有谁能一直固守住这永世繁华?

    放眼望去,碧绿的江水正恬静而去,雄伟的黄龙大坝正山花烂漫,漫步于古老的街道,踏着记载历史的青石板,穿过条条回环曲折的小巷,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袭上心头,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仿佛又响起了那响亮的号子声;在绚烂绯红的霞光中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繁华盛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北古村落·黄龙古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ub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