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建筑湖北古村落
湖北古村落·板桥民居

湖北古村落·板桥民居

作者: byx念北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16:07 被阅读0次

    湖北古村落

    板桥民居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八山半水分半田,青山绿水似桃源。

    荆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横亘南漳全境。因远古时期满山生长荆条,故名荆山。荆山山脉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多变,荆山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史记·楚世家》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荆山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山地文化。

    其中板桥镇就是其中的代表,板桥镇位于南漳县西南部,境内青山绵绵,山川秀美。人们形象描绘为:“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深涧,对面叫得应,靠拢要半天。”说明了板桥镇山高路险。板桥镇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地势东高西低,发源于九龙观山麓的周家河,周家河西水倒流十华里,汇入潮水河,注入漳河,是久负盛名的板桥“西流水”。就山形而言,东西两面群山巍峨,南北两面青山连绵,构成“船帮”,中间镶嵌着48座起伏的小山峦,就像一块块“元宝”,有“旱船驮宝”的美称。正是这样一个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了有“民居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的板桥古镇。

    嘉靖元年(1522),有来自山西的冯氏兄弟决定在此寻觅风水宝地定居,发现小溪尽头有一五花巨石,上有天生五指印,甚是欣喜从而定居于斯。刻石刊碑,永志纪念。物换星移,古迹耐不了岁月的磨蚀,久而久之,碑倒石折,后人将断碑搭在小溪上为桥,是为板桥。这里是南北古道,板桥之名得以穿越时空而远播。

    冯氏从此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至今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宝贵的古建筑遗产。其中保存完好的代表有鞠家湾冯氏民居、冯家湾冯氏民居、夹马寨王氏民居、九龙观冯氏民居,板桥镇除了冯氏民居外,还留存有陶氏及刘氏民居。

    鞠家湾冯氏民居位于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原为鞠氏家族住地。据传,此地乃风水宝地,必出达官贵人。后被冯氏后人购买,遂成为冯氏家族居所,在其原有建筑的两侧进行了相互对衬的扩建,并对部分主体建筑进行了改建。清末留日学士,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哲夫即生于此长于此,因此也称其故居。土地改革时,这组民居分给贫雇农村民居住至今,文革期间部分雕刻被砸坏,但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氏先祖在此选址是非常讲究的,,门前的三座山峰宛如“笔架山”,不仅藏风聚气,也应了当地的一句俗语“面对笔架山,不拿笔杆也当官”。屋后的状如“官帽”形似“元宝”的十多座山峰,鳞次栉比自西向东升高,寓意读书“天天向上”、“当官步步高升”。按“风水”的要求,“枕山面屏环水”,前四字这里恰到好处,唯一遗憾是缺水。为了弥补水的不足,当年在修建大院时,在门前修了两口堰塘,还打了一眼水井,至今堰塘尚在, 水井面上当年铺的青石已磨得闪闪发亮。

    两百多年的历史为着撞老屋留下了诸多印记,墙面上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用途或政治、历史背景的楹联、标语、题字。除了一般明清时期建筑上常见的“耕读传家”这样的斑驳题刻,更有如“准备打仗”、“保卫祖国”等标语,历经风雨洗礼,不论黑色的墨迹或红色的涂料都沉淀了人们对那赤色年代的记忆。整座建筑雕檐刻壁,画龙描凤。屋脊为巨龙飞舞、丹凤朝阳,瓦头为龙头凤尾,檐头分别装饰有红色大理石灯笼、玉雕双狮、石雕蝙蝠等。大门上方有火焰山,正中有福禄寿禧四仙肖像木雕。山间和檐口均有彩绘,房内门窗和板壁均刻有人物肖像和花鸟图案。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周边环境十分清幽。层次递进,错落有致。主体建筑为三个两进院落组成,三个大门,分为正门、东侧门、西侧门。三栋组合建筑126间房屋分为三进二院,前后各两条廊道将宅园分为三排,九个小院各自独立,院与院,房与房之间行走出入十分方便

    在板桥西边的焦家湾,有一座雄伟壮观、别具一格的古民居,它就是闻名鄂西北的焦家湾陶氏民居。

    说它雄伟壮观,是因为民居不仅占地面积较大,达2500平方米,分为五路四进式院落,坐落在一状如圈椅的湾子里的多层台阶上,高达三层,而各个大门前的台阶,分别高达11级以上。面开五门,其中四门皆是“凹”字形大门,寓意为退步天宽地阔,聚气屋中而富。高大的一字排开门面气势磅礴,每座的墙头及门头上的墀头跌涩幽远,昂首临风,五个大门形式大致相同,全为石门框、槛装饰,门上置匾,门廊饰以轩棚,檐檩枋与额枋之间以走马板封闭,额枋雕饰卷草花纹,枋下以回纹雀替过渡。

    说它别具一格,是因为它因形就势,依山势而建,一进更比一进高。屋顶错落有致,四坡围台裸露天井。天井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但做法十分讲究,清一色石板铺地,整齐划一,平平展展,天井地面靠墙的两角设有地漏,地漏由青石雕成铜钱眼或金蟾眼,用于排水,美观而实用。特别令人称道的是依地势建筑的三层达十米高的门面墙体,已十分少见了,更为罕见的是院落底层设计仅为2米多,用来作为马厩和其他牲畜居所。

    最令人称道的是该建筑的木雕及其装饰更是一绝,门前罗锅椽轩棚吊顶,曲线优美流畅。厅内横柱上直立两撰五彩如意斗拱,八边形座斗状如马蹄,如意拱翘宛若欲飞的鸟翅。后檐额枋下有卷草龙头鱼尾撑拱雕刻,造型美观而质朴。二楼檐廊虎皮板封闭,中间对开隔扇窗,格芯为木雕如意团花。二进过厅高达宽敞,前檐设双步廊,檐檩下为平板吊顶,前后金柱之间置有落地隔扇门,格芯雕花式样丰富多彩,有的在直棂条中间衬托雕花,也有的冰裂纹棂条上点缀朵朵梅花。特别是前金柱二层,披风窗芯萬字纹中供奉卷草团花,透雕花式萬字连环纹,构思极为巧妙,做工十分精细,空当点缀十字花瓣纹,宏大的环形团花透雕繁复,工艺精湛,美不胜收,可谓巧夺天工,妙造自然!

    此外,该建筑屋脊和封火墙头的砖雕也是美轮美奂,彩绘大多为雅伍墨画,正面墙上的透雕石窗,刻有二龙戏珠图样,由整块青石雕成,栩栩如生,都是难得的珍品!

    陶氏祖先原在朝廷为武官,当过千总,因“围剿白莲教有功”,朝廷赏赐纹银数千两,陶氏便以此为资本建造了这幢雕梁画栋的老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距冯氏民居不到5公里的山谷里有一处世外桃源。这里几乎与世隔绝,至今不通公路。前后两座大山巍峨挺拔,左边的一道山梁刀削斧劈横亘在一座Y字型的小水库边,小水库里一泓碧水清澈见底,一条人工隧道打山梁脚下经过,将库水引向小水电机房。山梁上,一座古寨—夹马寨依山就势,屹立在陡峭的山梁上。而两山脚下的夹马河自东向西逶迤而去,河边点缀着三四处古造纸作坊遗址。这里山上植被茂密,满目青翠;溪水蜿蜒曲折,泉水叮咚。一条宽近两米多达上百级的青石板古道一直通向村口。走到古道尽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处青砖黛瓦、雕檐画栋的村庄。这个山环水绕、坐落在如同人间仙境的山坳里的村庄,便是有着“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夹马寨王世民居。

    王氏祖籍在与江西交界的咸宁,因避红巾军而逃至板桥夹马河边安家。凭借祖传土法造纸手艺在这里安身立命,发家致富。他们从冯家大户那里买得这处房产,几经改造完善,才成就了王氏庄园的后来繁荣和辉煌。

    王氏民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三开间四合式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正面设计就颇具特色。它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两山墙,硬山叠瓦,前后墀头高跷,墀头吞口里灯笼高悬,寓意红灯高照,如意吉祥。山墙博风及山花水墨,淡彩卷草,如意、行云纹饰,给恬淡的粉墙黛瓦平添了几分华丽。明间的封檐墙,夹在两侧的硬山马头墙之间,给人的感受是参差迭荡的美,更显正中大门在贴墙式牌楼的装饰下的威严庄重。单枋穿二柱顶着其上的单排楼,排楼瓦面下粉砌的混枭线已显模糊,偶露淡彩;穿枋上的彩线花饰也斑剥脱落,但黑色底衬依然均匀明显,在青石门柱之上“景星庆雲”四字匾额依稀可辨,尽显岁月的沧桑。

    踏上七级台阶,只见厅屋面阔之间,明间虎皮隔断不在柱中分割,而是向两侧退后,以彰显明间的宽阔;后檐柱间六扇虎皮门屏风视线,非红白喜事固定不开;四水归堂的天井小巧精致,庭院地面青石板铺设,平展而规整。后堂也设在高台基之上,堂屋檐廊宽阔,只见装饰讲究的双步梁上,端坐两步雕花托墩垫板,大小不等,形似如意,双面雕刻着精致的二龙戏珠纹饰,支撑着上面的房檩。弯曲的龙首造型穿枋,拱背上起支撑作用的坐斗,自由舒张,造型别致。堂屋大门上横置匾额一块,灰塑出“青籍世业”四个楷体大字,彰显出王氏家族的渊源深厚的诚信之风。额匾下彩绘一组人物故事,昭示出房主人“福禄绵绵”、“飞黄腾达”、“喜事连连”的美好期盼!

    在距离板桥镇四公里处的冯家湾村还留存一张冯家湾冯氏民居,该民居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两栋,中间间隔3米,西边为冯公干老屋。民居为二进三路四合院落式建筑,三个院落即独立又互通,三个大门各有不同,最右边为该组建筑的核心,登五踏石梯方可入门,大门“凹”进,留出一片海阔天空,青石门框精致细腻,抱鼓石雕刻花哨,经百年抚摸已光亮如镜,煞是好看。该民居台基青石砌筑,白灰勾缝,规矩整齐,墙体青砖卧砌,上部斗砖泥灰夹砌,墙头墀头装饰,檐口灰塑仿木卷棚,其下博风板上水墨淡彩卷草花饰,清淡素雅。为三开间七架抬梁式硬山建筑,分上下两层,明间楼板高于两次间0.6米,立显过厅高深,两侧虎皮板壁隔断。

    民居背后的坐山如一锭银元宝,又极象一顶官帽,朝案之山如一碇金元宝耸恃前川,左青龙护砂是一条矫健飞腾的巨龙,长达上十余里,龙脊上的有无数个金元宝似的山峰,且一峰更比一峰高,右白虎护砂山则缓和圆润低矮的多,形成左怀右抱,符合“宁可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起头”的风水原则。门前一条宽阔的长冲至此平缓悠回,曲屈北去,明堂山影四合,竹树环绕,可以藏风聚气。

    板桥镇的古民居远远不止这几栋,还有新集村的彭家湾冯氏民居,甘沟村的冲子口冯氏民居,古井村的焦家湾民居,雷坪社区的陶家祠堂,双龙寺的刘家民居等,不过这些民居大都有所损毁,缺乏保护。板桥镇的这些民居,既受到徽式民居影响,又颇具鄂西北民居特色。而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就在这幢青山绿水环绕的百年老屋里生活繁衍,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悠然宁静,波澜不惊。

    在绵延的荆山山脉中,板桥镇地处荆襄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多、匪多、流寇多,因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山寨文化奇观。板桥镇有古山寨38座,其中有13座山寨纳为省级保护单位,青龙寨和樊家寨被纳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樊家寨位于双龙寺村,是一个城堡式的古山寨,山寨建筑在群峰中一个位置最高的山峰顶部,峰顶比较平坦,据记载,山寨大约修建于清朝中期,是当地民众为了抵御白莲教徒及一些土匪的袭扰而建。樊家寨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60米,总面积近六千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围墙全部用当地的片石砌成。碉楼两侧有射击孔和瞭望孔互为照应,守卫着城堡的安宁。古寨现在内部结构已完全消失,村民将其开辟为耕地,只留下城楼遗址屹立于此。

    青龙寨位于青龙寨村瓦屋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青龙寨背靠大山,三面绝壁,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观。青龙寨出地势险要外,他的建筑也别具一格,两座山寨一大一小,一圆一方,象征天地合一,阴阳相配。目前保存石垒房屋32间,每个房间均有射击孔,中间是通道,呈梯形形状,是城堡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

    此外,板桥镇还有点子寨、山家寨和九龙寨等省级保护单位的山寨遗址也颇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板桥镇除了拥有古民居和古山寨外,还拥有一处道教圣地“中武当”。史载,1552年,明嘉靖皇帝在东南巡视途中,曾路过此地,建这里山清水秀,紫气环绕,形似武当,便允诺在此修建寺庙,册封为“中武当”,列为“七十二大名山之一”。相传:此山因“山内九龙檐柱、山外九泉奔流”闻名,故称山顶道教宫观为“九龙观”。

    这些散落在荆山山间的古民居,古山寨以及道观,在岁月的流逝间,虽已不如当年的鲜活亮丽,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却一直矗立在岁月的深处,低语着数百年来的变迁。

    如今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和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暖阳斜照的舒适和宁静,漫步在这古老的小山村,看见的是勤劳淳朴、善良的人们,古朴自然的古民居,历经沧桑的古山寨和那暮鼓晨钟的庙宇,使人流年忘返,似乎寻找到那些儿时在大山深处的记忆;那一抹挥洒不去的乡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北古村落·板桥民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ub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