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知识卡片007 跃迁
【书中原句】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要聚焦、要专注,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多元有闲是个必要条件。
>> 这牵涉到一对概念的区分:知识树和问题树。
>> 让每一个领域都按照专业难度列出一个树形结构,然后对应一系列的书。
>> 我被卡在这里,我在B领域随便翻翻,却突然看到某个方法、思路,让我一下理解了A领域那个被卡住很久的问题。”
>> 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焦虑的根源。
【个人转述】我们经常被人说是要专注,然后有人告诉你要涉及面广才能有宽度。
而宽度能拓宽你的高度。
这个时候听谁的呢?你左右摇摆。
在这个学习的速度永远比不上时代更新的速度的时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提问,才是我们最该训练的。
【经验分享】当我决定学企业管理学的时候,我们会死扣着管理学的书籍去看,却忘了管理是一个非常大的框架。
时间管理,自我成长管理,家庭管理,人际管理……哪一个象限出了问题,我们就会翻船。
但是你一本一本的把每一类的管理书都去看一遍,又是不现实的。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下最紧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找到有正确答案的书,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看,也不是每本书的每一个内容都需要看。
【行动指引】
当我再遇到广度和深度有矛盾的时候,我可以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有什么样子的后果?
我该向谁求助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书中原句分享】
>> 一开始我们靠兴趣,但是兴趣多变;然后我们追新知,发现新知进化得比我们学习的速度还快;之后我们回身去读经典,却发现经典一辈子也读不完;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底层逻辑。
>> 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它包括4个方面:•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 你提出一个问题,就相当于在你的大脑的空白框里输入了这个关键词,从此,你过去的知识、人际网络、生活经验都和这个关键词连接起来,逐渐长成自己的问题树。
>> 怎么应付知识折旧?两个方法:第一是多读不容易折旧的经典,就是我在前面说的一二三四手知识;第二就是不断更新最新的内容。不管是哪一种,你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这个能更好地解决我的问题吗?”
>> 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也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了,有些领域有人懂,问人就好了。
4W:怎么才能判断哪些是学了有用的知识?
答:最高效率、最妥善解决了你的问题的。
5W: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你这么重要?
答:这往往涉及个人价值观的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问题。
6W:人为什么要解决问题?
答:……
你能明显地看到,越是往下,思考越深入——当回答1W、2W的时候,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策略,比如说“××读书法”“××书单”来解决。
当回答3W、4W的时候,思考就变成了系统和判断标准;如果你继续追问5W、6W,就会发现你逐渐进入了价值观和哲学层面。
这是一个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的过程。所以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 有三种形式的创造:一种是灵感迸发,一种是厚积薄发,还有一种是即兴发挥。
>> 创造都是一个面对难题、在脑子里不断把过去的模块进行各种组合,最后产生解决方法的过程——灵感迸发型的创造是跨领域组合,厚积薄发的创造是同领域组合,而即兴发挥的创造是知识和场景组合。
>> 在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能先于别人发现一个难题——都不需要解决——你就获得了一个创造一家新企业、一项新事业甚至一个新行业的机会。这就是提问的力量:一个好问题是你开始创造的第一步。
>>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可以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许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洪流的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 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 不损失本金。放到成长复利上,意味着:• 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习中去;• 不能忘记。
>> 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
1. 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
2.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 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
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 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 假装写本书
>> 如何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2.好问题都是组合拳。
3输出答案。
>> 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1.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 要学习一个技能,就去寻找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手。
>> 彼得·德鲁克有一个爱好,每隔三年就选择一个领域深度学习,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换一个领域。这些领域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比如东亚历史、小说写作、政治学、社会学……他一生研究了16个学科之多(还写过《毛笔之歌:日本绘画集》这种小清新,你信吗),但是当他带着上一个领域的知识积木进入下一个、再下一个领域时,这些知识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复杂系统——大师思想从中诞生。
>>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 提真实的问题:
>> 提高价值的问题:
>> 提能被解决的问题:
>>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 一般人常常会在两个地方卡住:希望憋大招
>> 害怕分享
>> 放大碎片化价值
>> 你本来就要学习,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今天学到了什么#。三言两语总结你的新收获并分享出来,慢慢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知识代理人”。
>> 如果你是运营人,是否可以学习李翔老师的做法,每周整理一份#×××运营内参#,把你一周习得的新知以清单的形式沉淀,为更多人所用。
>> 每个社群都需要一个首席知识官。整理知识也是一种知识的重建。如果你并不擅长创作知识,尽心尽力地做好首席知识官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跃迁时刻用提问学习,用联机思考,用输出整合• 不是学不学的差距,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知识源头与功利读书:要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站在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 联机学习:打磨自己的一块知识晶体,然后和他人交换知识,联机获取他人脑子里最新的知识。• 以问题为中心:区分知识树与问题树。• 知识IPO: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知识体系:问题导向、联机思考、知识晶体和信息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