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刚毕业正式工作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自己身处于一个笼子的不适感,家和公司两点一线成为每周前五天的固定状态,周末哪怕休息也会不时看看手机,担心错失工作的相关消息。每周周一我们都会拿到一张列着自己上周各项工作指标数字结果的纸条,开始开会讨论,会上对于数字结果不够高的指标,还会一起探讨怎样能够提高。
同时很多时候自己的情绪也和工作相挂钩。成单了很开心,参加客户会议没有结果会失落,哪怕周末和朋友见面,大家聊天内容也绕不开工作。
确实,工作让我们的自我价值变得可视,每个岗位都有对应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清晰的KPI,以此来衡量工作的高效与低效,比如招聘工作指标可以在每个环节被拆分为推荐简历数量,面试通过率,岗位到岗率,到岗时长等。而这些指标,又与个人收入,职位晋升相挂钩。因而我们容易陷入这些指标和数字,让其与我们的个人价值建立强连接。
而同时,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岗位的正常运行,公司的正常运转却也都是必要的。
现代化社会最显著的一点是广泛应用工具理性,即达成目的的手段是否最优,通过数字计算去做推理,决策和判断。社会是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而我们是嵌入其中某个小孔的零件,为整台机器的平稳运转而努力。人被当作驱动社会经济实现更好发展的资源之一,于是每一个个性鲜明的面孔模糊在这一个个岗位后面,成了一串串数字和符号。
就如现在相亲情境中,男女双方用学历,房车,收入,年龄等信息来了解判定对方价值的常见场景。同时也不免让人想起了《小王子》一书中,对于“大人热爱数字”的描绘:
"大人热爱数字。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他们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
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
诚然,工具理性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生活的便利和经济的发展,也能够衡量社会中个人在某个方面的优秀程度,但人类的更好福祉应该是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数字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也不是。
我们是否对自己生活的解读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阐释,我们是否过的幸福,是否有成为更理想的自己;我们是否在共同构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团体,组织和社会,这些应当是每个身处社会这台大机器的我们需要回答的,关乎自身也关乎他人的问题。
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这样一个工具理性的社会比喻成“铁笼“,它束缚了人,但也保护了人。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我们确实身处铁笼,即十分看重工具理性的社会这一真相,但同时我们需要构筑内心的天空,用更加多元的价值,而非单一的指标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这一社会。
除了关注工作,也关注精神生活,亲密关系,朋友,自己好奇的领域等;而在工作过程中,时刻意识到工作是工作,用户/客户/消费者/领导/同事/下属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可以有对应的专业指标去衡量评定,但你面对的是一个个人,在关注对应的指标之外,也不要遗忘对人本身的尊重和关怀。
这也是我第三年打工人生涯的必做事项,共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鲸鱼海”
“向外走,向内寻,思考自我与世界”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