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2 23:01:36| 分类: 琴台文存 | 标签:著述 |字号 订阅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一首伟大的故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录存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这首诗叙述一个封建家庭夫妻殉情的故事。诗中主角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到焦家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尽管她从小有教养,勤快、能干,然而“大人故嫌迟”,受到婆婆的折磨。她不堪驱使,预感到自己的婚姻即将破灭,因此,强忍别夫的悲痛、被遣的羞辱,自请回家。他的丈夫焦仲卿要求家母不要驱遣兰芝,但遭到严厉的拒绝。焦母“锤床便大怒”,专横、凶悍、自私冷酷,两代人的价值观念无法调和。仲卿被迫劝妻子暂时回娘家,以后再设法挽回局面。美丽而不幸的刘兰芝与丈夫依依惜别,立誓决不负心。回娘家后,她不慕富贵,对爱情忠贞不渝,拒绝了县令和太守的遣媒说婚。可是兰芝的哥哥是个势利小人,硬逼迫她嫁给太守的儿子。兰芝内心无比痛苦,表面屈从,实际已决心以死相抗。婚期逼近,刘兰芝与焦仲卿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双双殉情,死后合葬,化为鸳鸯。
这则故事是一个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伤天害理,赞扬了刘兰芝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同时警醒世人,不要忘记这一人间惨剧。“诫之慎勿忘”,勿忘什么呢?从诗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这首诗告诫人们: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兰芝的婆婆和兄长,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代表,是这场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训斥儿子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当仲卿向阿母跪下苦苦哀求,并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时,焦母勃然大怒呵斥道:“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在婆婆的威逼下,兰芝与丈夫痛苦地分离,回到娘家。太守遣媒婆说婚,兰芝并不情愿,却遭到兄长的严辞诘责:“作计何不量!……共往欲何云?”在兄长的逼迫之下,兰芝无可奈何应答道:“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这里,婆婆与媳妇,兄长与妹妹的关系都受着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有“七去”的威胁,即所谓“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还有,“长兄长嫂当爷娘”、“天下只有横强的父母”。这些教条,完全剥夺了人的自由,损害了人的尊严。尽管刘兰芝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可是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顺从又有什么办法呢?不屈服就只有牺牲生命,以死来抗争。这个悲剧的结局,真实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第二,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实质上是买卖婚姻的黑暗现实。刘兰芝嫁到焦家“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却不能满足贪悍的婆婆的欲求。她与夫家的关系,等于主子与仆奴的关系,毫无地位可言。兰芝对怒气不止的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钱帛”与“驱使”并提,表明其婚姻乃赤裸裸的买卖关系。在封建时代,“嫁了的姑娘,泼了的水”,出嫁等于卖身。兰芝回到娘家,“进退无颜仪”,连在娘家的自由都失去了,真是悲惨至极,令人同情。
上述封建意识,在思想与科学日益进步的当今社会仍然残存着,受害的青年何止刘兰芝和焦仲卿?又何只在那个时代!这首诗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正可警醒世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一。民歌最初是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以后为文人记录整理,加之润色。因此这首诗的产生到收编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和才华凝成的艺术珍品。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了富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是这曲悲剧的主要人物,诗的开篇一席话,沉痛地控诉了她在焦家所受到的迫害;她自尊自爱,主动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当仲卿向她说明出于无奈,“卿当暂还家”,不久“相迎娶”时,兰芝果断的回答丈夫“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对焦母不抱任何幻想。这些语言表现了她在严峻的日子里的沉着、坚定、刚强不屈的性格,说明她是一个不甘逆来顺受的女性。然而她对丈夫又是那样的温柔多情。她将自己珍藏的心爱之物赠给仲卿作为留念,希望“时时相安慰,久久莫相忘。”在遣归一场中,她在婆婆面前,从容自若,句句自责,实则隐含着对婆婆的怨忿。她没有落一滴泪,“却与小姑别”时,尚未开言,则已“泪落连珠子。”一席叮咛,饱含着她对小姑子的深情与友爱,其善良温柔的品质,感人至深。
焦仲卿也是这场婚姻悲剧的受害者,他忠于爱情,但又要对家母尽“孝”,因此首先表现出他柔弱的性格,既屈从阿母,又想使兰芝暂时忍受委屈,寄希望于家母有朝一日回心转意。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逐渐坚强起来。他对阿母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并且,在“上堂拜阿母”时说:“儿今日冥冥”,以死来迫使阿母改变主意。当兰芝“举身赴清池”之后,他“心知长别离”,毅然“自挂东南枝”,以身殉情。
总之,作者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兰芝的勤劳、温柔、坚定和不甘逆来顺受的性格,仲卿的柔弱而又坚强,焦母的凶悍和冷酷,兄长的爱财和慕势,都是通过各自的话语表现出来;而且往往一句话就刻画出人物的性情。如“勿复重纷纭”,写兰芝的怨恨,“何敢助妇语,”写焦母的凶狠,“作计何不量”,写焦母的怒问,“言谈有大缘”,写媒人的谄谀,这些话,句句传神,各肖其声。
其次,作者还通过繁缛的词藻的铺叙和场面描写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为悲剧的高潮蓄势。如“新妇起严妆”一段,运用“蹑丝履”、“玳瑁光”、“流纨素”、“明月珰”、“朱丹”、“纤纤”,这些繁缛的词藻,从头到脚,从腰到耳,从口到手,浓墨重彩,极力铺叙刘兰芝的美丽多姿。“新妇起严妆”,不仅是她爱美的表现,同时也是她自尊自爱的倔强性格的表现。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世间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作者极力渲染兰芝的美丽,正是悲剧艺术的绝妙手法。“交语速装束”一节,写太守家迎亲,则是极言其排场阔绰:装饰俱新的车船,丰厚的彩礼,丰盛的喜宴,众多的从人。满以为兰芝会动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说明兰芝不慕荣华富贵,恪守誓约,毫不动摇。这种场面描写,也反衬出她不久人世的凄楚和悲凉。
再次,这首诗以民歌起兴的形式开篇,以美丽的幻想作结尾,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抒情氛围。在一片苍茫灰暗的天际,一只孤独的孔雀在飞翔,在徘徊,在顾盼,在哀鸣,象征着一对青年夫妻在封建家长的逼迫下不忍割舍的情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虽仅十个字,却描画出了生离死别的悲惨形象,衬托出这个家庭悲剧的典型性。诗的结尾抹上了浓重的浪漫色彩:“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美丽的幻想,反映了一对男女青年脱离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美好追求。这种积极的浪漫主义的描写,给予作品以持久的艺术生命。
此外,这首诗繁简得宜、剪裁精当,语言朴素而优美,也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和借鉴的。
请勿复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