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2016-07-12薛定谔的七薛定谔的七
最近一直在补刷各种作品,脑袋里无时无刻塞满了各种故事、人物,但除了经常让自己觉得有点撑的慌以及被小谷骂之外,似乎并无所获,节奏、脉络、鉴赏判断、宣发,仍旧没有什么灵光和感悟,看问题的角度还是经常偏向于作品水平而非整体架构,和九爷聊作品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系统不起来。你看,我甚至连这个过程都没办法描述清楚,可见其惨。
上次碰到这种一脸懵逼的状况,还是刚刚拿到CFA原版教材的时候,近4000页专业英语,一开始连目录都看不懂,算算考试时间简直要崩溃了,小谷想发个状态,我赶紧阻止说别立flag,回头容易打脸。
经过小半年的各种折腾,总算完成阶段考试,老美出个成绩要俩月也真是够慢的,但自打落笔也就扔到一边不管不顾了,一直随意读书和补刷作品到现在,这倒不是说对自己有多大的自信,而是我不幸遇到了一个变态,当我考完上午场去餐厅吃饭,还在庆幸题目比预期略简单心下窃喜的时候,来跟我聊天说自己只有几道题没有把握,全A基本肯定,只是能不能拿到美国奖学金的问题……虽然这段懊糟的对话成功激励了我下午场做的更快,但落笔之后我还是不想说话,不想看成绩,没有成就感。
(有些人活着就是用来虐别人的,nnd)
其实小时候一直还是蛮有自信的,中高考排名也提供了些许佐证,一开始还因为被军队调档错失了复旦心有不甘,但开始读大学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个蠢货,无论什么科目知识、军事体能,都有人能秒的死死的,加油努力一大早跑去练习结果把自己搞的进医院躺了个把月。
何止是天道不酬勤,简直就是放肆的嘲笑。
这个糟糕经历让我不得不去反思一些东西,为什么同样的勤奋所带来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成或者不成的影响因素,无外是能力、努力和运气三大件,具体到我个人就是运气不错,恰好具备了理解抽象概念和刷题的能力,也恰好高考正好考察这些东西,平常也还算努力,所以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但一旦落实到体能,体格和代谢水平就成了跨不过去的坎,无论我怎么憋,也不可能憋出800公斤的重拳和10秒的百米,再强的意志再多的努力都不行。
想明白这一点后,看问题从容了许多,搞不定的等于没有,不强求。
后来从经济学边际效应的角度来看,会更清楚一些,一个人比常人更加努力只有两个原因:1、努力的边际成本低于常人,或者说天分好,1分耕耘10分收获,努力就是玩,越努力越开心;2、努力的边际收益高于寻常,或者说可以带来额外的利益,公司上市股票增值、获得周边人群的赞扬,等等。
一般拥有1的大都是天之骄子,我等凡人大概也只能试图在2里面打打转。
我们的生物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奖赏,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长时间无条件的努力,再大的意志力也不行,一旦无法在努力中获得阶段性的正向反馈,就很容易陷入疲倦懈怠甚至恶性循环,天天忙着焦头烂额却不见起色,每天跑20公里膝盖都跑坏了却还在长肉,都是心头的痛。
当努力没有作用甚至还更加恶化的时候,继续试图大力出奇迹的做法都是绝望的挣扎。
还好心理学教给了我们第二序改变的思考方式,打个比方来说,当努力不起作用的时候,就犹如是陷在噩梦当中,无论怎么奔跑、躲藏、厮打,呼喊,都无法摆脱阴影,更无法击败黑暗,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系统之外的改变,比如盗梦空间描述的外部力量介入,或者,从噩梦中醒来。
陀螺停不下来的时候,就必须打破梦了,勤奋和努力只有在这时才是有效的。
------------------------------------------------------------------------------------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查阅吧 :)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