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5年三月,63岁的陆逊带着满腔的愤懑与委屈去世了。东吴名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均是英年早逝,陆逊最终也没有逃过大都督不得善终的魔咒。东吴四帅里陆逊的地位和功勋无疑是最高的,可以说为东吴屡建奇功,但最后却被孙权活活逼死。
陆逊最后愤懑而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宫之争。
孙权称王的时候,并没有立后,所以诸子只论长幼,不论嫡庶。公元238年,已是大皇帝的孙权死了一个妃子,孙权哀痛至极,便追封了这个妃子为皇后,即步皇后。然而步皇后本人却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嫡长子,这太子的位子便一直是长子孙登来坐。
公元241年,孙登病逝于武昌,时年33岁,孙权这一年刚好60岁。孙登的早亡、导致孙和与孙霸两宫陷入长达八年的储位之争。孙权暧昧不明,不表态,借助皇储之争敲打内部的利益集团矛盾,态度上反而对不是太子的孙霸多有偏向,历史上孙权对孙霸“宠爱崇特,与和无殊”。以致和、霸兄弟二人仍像之前那样“同宫室,礼秩未分”。这种帝王心术导致孙和的太子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党争因二宫之争而白热化,迫使朝堂内外的官员不得分别站队。
陆逊是聪明人。
早在前太子孙登初立之时,陆逊便受孙权委托辅佐和教导太子。后来孙登去世,储君之位变动,位高权重的陆逊也只是遵循臣子的本分,对皇帝的家事表态谨慎。眼下孙和与孙霸争储,陆逊很清楚以自己现在的位置和在朝中的威望,一旦卷入这个漩涡,极容易引得皇帝猜忌。
一个人如果让皇帝对他心生恐惧,那这个人的政治生命怕是要到头了,甚至性命也要搭进去。所以在二宫相争之初,身为一方大员的陆逊并没有明确表态。
但当东吴当时太子孙和请求陆逊出面为自己说情时候,陆逊不选也得选了。“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陆逊的上表摆到了孙权的面前。不仅三番五次地上书陈述长幼之分,以得失之论劝谏孙权,甚至还提出要来建业面圣。孙权见此,龙颜大怒:这莫不是你陆逊在要挟我吗?太子太傅吾粲,也因数次与陆逊通信,请陆逊为太子孙和站台而被孙权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为了立储的事,君臣二人彻底撕破脸皮。孙权尤其生气,数次派人亲往武昌,责备陆逊。一系列的政治打击接踵而至,时年63岁的陆逊竟因此愤恨至极,一病不起。陆逊去世5年后,东吴的二宫之争才落下帷幕。这场持续8年、震动孙吴朝野的立储之争,以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无数党羽被株连而告终。
回看陆逊之死,人们总会归因于孙权晚年昏庸,但实际上,孙权、陆逊不合由来已久,孙权要敲打或整死陆逊的动机是非常合乎帝王心术的。
原因一,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淩统、朱然、潘璋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原因二,东吴军事集团的来源看,双方阵营来源不同,这是二人分歧中最根本也是最致命的。陆逊出身于江东大族,而孙权,则与其兄孙策一样是南渡的淮泗集团。做客的孙策压制江东大族,靠的是血腥的屠杀,得国不正,以致在孙策主持江东时期,孙家人和江东大族关系很差。陆逊少年丧父,自幼跟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长大,而陆康正是因为孙策围攻庐江染病身亡。庐江之役,陆家族人死了大半。换句话说,老陆家和老孙家是有仇的。有这个梗在,即使陆逊放得下,孙权也不见得能放下。防着江东大族势力崛起,是孙权一直以来的一根紧绷的弦。也就是说虽然陆逊功劳不可一世,孙权对陆逊的猜忌防范之心绝对是拉满的。
原因三,陆逊军权和威望过重。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孙权调回陆逊任丞相,然后借助二宫争执,整死陆逊。
原因四,在治国理念上,二人有路线分歧。陆逊大族出身,深信儒学之道,曾给孙权上书,主张“施德缓刑,宽赋息调”,甚至批评孙权用人只重才,不重德。孙权则不信这一套。他跟曹魏的曹家父子是一个路子,以法家学说为先,严刑峻法,用人论才不论德。面对陆逊的劝谏,孙权直接回复道:“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你说我严刑峻法,难道不需要通过严刑峻法威慑犯罪,防患未然吗?关于陆逊为政以德的建议,孙权完全无视,他曾私下跟诸葛瑾说:“伯言(陆逊字)长于计较,恐此一事小短也。”(天子说的小毛病,可能就是难以容忍的大毛病)
原因五,二人的天下观也势同水火,完全不同。熬死刘备和曹操的孙权是一个枭雄,显然不甘心只割据江东一隅,存帝王之志,破魏灭蜀、一统天下是他的夙愿。但江东大族出身、有多年一线战争经验的陆逊却不认可这个宏达的“理想”,陆逊对另外两家的军事实力有清晰的认知。因此陆逊主张江东本位,限江自保,待东吴有相当的实力和战机再觊觎天下。每次孙权有北征中原的冲动,都被陆逊泼冷水,哪怕是在石亭之战大破魏军一切看似利好,实则外强中干的情况下,陆逊仍能对局部军事胜利做出清醒判断,坚决反对继续北进。在陆逊看来,那不是打天下,那叫冒进。以孙吴的实力,吞蜀尚力不足,遑论吞魏。对此孙权超级不满,他说陆逊之志“徒守江东”,并明确表示“自守可陋”。
矛盾的爆发,就差一个导火索而已,未急流勇退的陆逊结局注定必然不得善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