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商城光山新县送灯祭祖溯源假说

商城光山新县送灯祭祖溯源假说

作者: 诗尚凝寒 | 来源:发表于2023-02-03 17:23 被阅读0次

    商城、光山、新县送灯祭祖习俗溯源假说

    文/余长城

    0

    “送灯祭祖”,据“百度百科”解释为:“元宵送灯,即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晚上,在夜幕降临时候,前往祖坟地祭拜亡灵、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送灯又称‘送亮、亮灯’,一般‘灯’是由蜡烛、灯罩纸、竹签等组成。”

    “正月十五送灯”,在“送灯-百度百科”词条下解释为:

    “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商城县、新县(除箭厂河,郭家河等地外)、潢川县(西南部)一带有正月十五到自家祖坟给逝去的先人送灯的习俗,每到这一天,不管离家有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就是为了在先人坟前送上一盏灯,祭奠先人,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

    当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就是过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须回,可见送灯的隆重。十五这天,不管离家多远,远在外地他乡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乡,中午吃团圆饭,晚上送灯。如果哪家祖坟没有人送灯,就说明这家人没有后人了,这是每家人都忌讳的。

    十五送灯是光山县、商城县等周边一带地区独有的汉族传统民间习俗,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带着孩子在天黑前赶往亲人的坟墓前,先将坟前后的杂草、树枝清除,插上三至四支竹签,围成灯罩大小,在中间插上一支蜡烛,罩上灯罩。待天快黑时,点着蜡烛,接着烧纸,放鞭炮和礼花。然后,大人小孩们磕头,说些我们来看您了或祈求保佑的话。而留在家中的,大多是不便行走的老人和很小的小孩,以及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

    1

    正月十五送灯祭祖,不敢说除商城县、光山县、新县、潢川县之外的地域没有,但集中于三个半县、从俗人口数量达到二百万之众的仅此一处,即江淮分水岭以北、淮河以南的豫南、信南之大别山区。

    面对一个如此奇特、独特的习俗,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习俗始于何时?因何产生?

    “据光山当地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乞讨到光州光山,又病又饿,就病死在路旁,被当地百姓给埋在光山天赐城一带。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亲,可是山上有很多坟茔,派来的人一时不能确定哪座坟茔才是皇上母亲的,就回报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你是皇帝,没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除非你的父母。这样吧,皇帝你令人在每个坟头前插上蜡烛,能经你跪拜而烛不灭的就是你的母亲的坟墓。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又有说法是,朱元璋感念光山人对自己母亲的慈善,就让人把整座山上的坟墓前都点上蜡烛。一时间,山上山下灯火通明,煞是壮观。后来,光山民众也学朱元璋的做法,每年灯节这一天,都到亲人坟墓前送灯,一直延续到今天。带着孩子上山给亲人送灯,对孩子进行孝敬尊长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亲情,这都是好的教育方式。如今,科技发达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十五送灯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电子彩灯逐渐替代了以前的灯罩蜡烛,也变得奢侈浪费起来,燃放的烟花炮竹越来越多。”

    有关朱元璋的生平,据“百度百科”介绍:“……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

    上文有个矛盾之处:朱元璋从17岁开始流浪,元至正八年回到皇觉寺时已25岁,实际是在外流浪了8年,不止三年。

    在整个信阳市下辖各县,几乎都有朱元璋流浪乞讨的传说。特别是豫南名刹灵山寺,后来被朱元璋赐名“圣寿禅寺”,享受仅次于皇家寺院的待遇。

    那么,当地传说朱元璋的母亲葬在光山县境内是否可靠呢?我认为并不可靠。朱元璋流浪淮西、豫南,是以托钵僧的名义云游,以化缘为生,并不会带着母亲。

    但传说提供了哪些信息呢?这个信息就是“正月十五送灯祭祖”的习俗起源于明代。那么我们也说解决于习俗起源的时间问题。这个不是假说,是推断。

    2

    下面将要探讨的就是习俗起源与谁有关。

    显然,该习俗不是来源于官方推行的,而是民间自发的。若官方推行而来的习俗,必有更大的地域、更多的人信仰,也必有历史记载。

    唯其是民间自发的,所以才集中于一处,从明代至今六百余年间,延及四县之地。

    民间自发的习俗也有其源头,也有其传播路线,那么这个源头又是谁呢?我认为起源于余姓,在余姓由商城县向光山县的传播过程中,影响到两县全境之人。

    这仅是个假说。

    3

    潢川县西南与光山县接壤,交往密切。光州始设州时,州治在今光山县城,唐代迁到今潢川县城。所以,光州城至光山县城这一线路,即今潢川县西南,无疑会深受光山县影响。

    新县是1932年从光山县析出建置的,当时划走了光山县南部约占其45%的土地,但也包含了从湖北黄安县、麻城县划入的合计约占新县面积7%的土地,箭厂河乡、郭家河乡南部原属湖北省黄安县。

    从传播路线上来说,明、清余姓迁徙、扩张填满商城县、光山县(含今新县)两县之地,也就解决了这个独特习俗的地域问题。

    从人口受众上来说,光山县以北平原地带,多是清代初期“江西填湖广”大移民时迁来的,并未受到这个习俗影响,且余姓向光山县以外迁徙的数量较小,影响不大。

    《商城县志》《光山县志》均无记载这个习俗,可见该习俗是民间的,官方并不赞同。县志有移风易俗的功用,两县之志均言楚人好淫祀而必视其为陋俗,且该俗极易引发山火,故时至今日仍令县、乡政府头痛。

    值得一说的是,在商城县志中,元宵佳节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而在光山县志中,元宵佳节为从正月十五前后五天,但正月十六日均为“送百病“日。

    4

    为什么会是余姓?因为余姓在明朝初期出了个“余少保”,其七子的后代在明代已迁到商城县、光山县各个地方。

    余少保何许人也?可谓商城县近古第一名人,其相关传说比新县将军许世友还多,例如“撒豆成兵”之类(在商城县金刚台旅游时我随耳听了几个传说,只记住这一个)。

    在商城县志人物志之“仕贤”五十六人中,排在余少保之前的仅有两人,一是春秋时期孙叔敖,二是汉代郭宪。也就是说,从三国时期到元代,商城县未再出过有名的“仕贤”,直到“余少保”出现。

    县志记载:“余思铭,江西人,原平章余普清之子。元末避兵金刚台,从者万余人,遂居于商。明初归附,授平章。甲辰八月诏思铭领所部兵从征。是年,平司空山程德权有功,擢六安卫指挥同知。复擒德权余党祝平章等,槛送中书省斩之。已而复从大将军徐达,取陕西凤翔等处,赐绯衣一袭,赏镇抚二员。后征西番,卒于途。敕葬隆门里,崇祀乡贤。子亨袭华山卫指挥佥事。”

    本文作者余长城是余少保思铭公第25世孙,即是余姓“河南一世祖”普清公26世孙,由族谱了解到更多信息。

    余普清被尊为河南省一世祖。普清公是元代进士,授平章一职,辞官不就,与两位弟弟迁往湖北麻城。两位弟弟留在麻城,余普清率三子再迁商城县金刚台。后葬于金刚台,建祠。

    余思铭是余普清长子,起兵反元,赶走金刚台守军达鲁花赤。元兵大部队再次来攻,余思铭屡胜,义军达万余人。以军从徐寿辉。后归附朱元璋,从大将军胡大海入汴。再从大将军徐达入陕。始授平章,次授六安卫指挥同知,再授怀远将军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追赠少保,敕葬隆门里(今余集镇),建祠名“乡贤祠”。其父追封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其母郑氏追封德人,其妻胡氏追封一品夫人。

    追封日期为洪武七年正月十五日。

    思铭公有七子,前三子名为元、亨、贞(取乾卦“元亨利贞”之义),后四子为庆、端、高、瑞。两个弟弟思迪、思聪及其五子亨、庆、端、高、瑞(此五子合称“五英”)从征,长子元、三子贞在家侍奉祖父、母亲。

    余思迪,授镇抚随驾守山海关,后封公,迁任湖广,世居武昌府。系秉仁宰臣良士公之祖。

    余思聪,授镇抚南京,世居江南。

    次子亨袭爵,授华山卫指挥佥事,载邑志、通志。后裔荟萃堂(余集祠)、五英堂(金刚台祠)、远慎堂(冯店祠)。系朝阳允爵绍原三祖。五世孙玄太迁今新县周河乡余岗、戴咀乡等地。

    余庆,授湖广铜鼓卫镇抚,载清嘉庆时商邑志卷之八第二十二页。后裔继述堂、心仁堂、敦本堂。

    余端,授广东省广州卫镇抚,载商邑志。后裔承启堂、承泽堂、致敬堂。

    余高,镇抚将军,载商邑志。后裔绳绳堂、兴盛堂。

    余瑞,镇抚将军,载商邑志。后裔永和堂、四仪堂。

    5

    余少保之长子元、第三子贞未从军,故未受封。

    余元,字仁甫,业儒,自商城迁于光邑神留桥,披荆斩棘开业于斯,子孙亦由此蕃衍。妻杨氏,生二子克昭、克明。

    余贞,字智甫。妻孙氏,生二子贤、兴。

    余克昭,从新县神留桥迁居麻邑乘马岗,后居光邑南今新县戴咀乡,还有一支系迁光邑白雀园。

    余克明,从自居地神留桥往乘马岗省兄病逝,故葬于麻邑乘马岗东北杨家洼,兄弟立碑有两座。

    余贤,(后代)居神留桥东余家、大余湾、胡冲、水口等地。贤一公葬新县八里畈乡神留桥集。

    余兴,明天顺年间从东余家迁范店,余家河建祠开祭。兴一公葬新县泗店乡余家河,壬山丙向。

        余克昭的2个儿子、余克明的4个儿子和余贤的3个儿子又迁到光山县(含今新县)多地及麻城。

    余志海,从麻邑乘马岗迁新县后,其后裔继续北迁光山南部泼河镇、槐树店乡等地。

    余志河,公妣俱葬新县田铺乡水滂附近。

    余志亮,从商邑重迁回定居新县神留桥。

    余志高,迁居新县浒湾东马鞍山余洼、晏岗、余湾等地。

    余志彦,迁居新县城关董店上下余湾。

    余志亨,庠士。迁居浒湾鄢山、彭河、白果树及光山县十里乡余岗。

    余志宏,迁居新县东余家、胡冲等地。

    余定,庠士。公妣俱葬新县泗店乡邹家河杨树堂坟山。

    余真,大明方盛之时,在京授职为官(户部侍郎),因勤劳五事,南旋至麻邑。

    总之,余少保的孙子、曾孙们在明代初期就已经迁到商城县、光山县各地了。

    光山县1929年余氏合谱时,已有余姓3万多人。今余姓在商城县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六,在新县姓氏排名中位列第九。而在整个信阳市地区各县,共有余姓17.2万人,排名全市第12位,占全市人口的1.98%。

    作者是贤一公第23世孙,从贤一公至本人世居神留桥。神留桥集市街南北有小余湾、大余湾。

    6

    商城、光山、新县(箭厂河、郭家河南除外)、潢川县西南正月十五送灯祭祖这一习俗源于余姓这一假说,看似牵强,但有两点可以附会。

    一是余少保受追封是在洪武七年正月十五日,二是余少保的苗裔基本上分布在商城、光山、新县三县之地。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九屠光州,致使光州在册户丁仅剩1816人(官方统计),故清朝初期,光州居民多是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及南昌筷子巷迁来。唯有余姓,因居于大别山区,受战乱影响较小,基本上仍都是余少保之后。清初光州移民多居于平原,坟墓形状也不同(商城、光山、新县、潢川西南坟墓为长方形,平原坟墓为圆形),故不从此俗。

    此乃假说,姑妄言之。

    2003.2.4

    余集祠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城光山新县送灯祭祖溯源假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en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