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上完课后时,喜欢伸出手掌且掌心向上,说:“‘我讲明白了吗?”而不是问:“你听懂了吗?”
在与孩子及家人沟通的过程中,用不正确的“沟通手势和词语”都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反感,且会给人留下一种居高临下或挑衅的感觉。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对孩子产生的负向情绪影响,尤其在手势上应戒除进攻式身体语言,学习尊重式身体语言。
当然,正确、有效的身体语言还有很多,比如,讲话时看着孩子的眼睛,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等等。然而,用手指点孩子却是家长常常忽略的错误举动。我们要杜绝使用某些导致误解或伤害性的身体语言。
我希望“用手指指点”这个手势以后在我们的家庭中消失。我们要把“指”变成“掌”,手掌向“下”变成向“上”,少“指”点人,少说“你”的信息,多用“掌”请人,多说“我”的信息。
少“指”点,多“掌”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我们尊重孩子,发出的信号是和平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我们愿意跟孩子协商事情,而不是喋喋不休地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就愿意靠近我们、配合我们、体谅我们,从而远离不听话、叛逆的行为。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微分的积累过程,而不是天天“胡子眉毛一把抓”地进行道理说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如同我们拥有一个大西瓜,一直想把这个西瓜一口吃掉,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教育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问题同样也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解决,要有一个微观的改变目标,这便是积分。家长《教育公约》有“十项全能”文明习惯,分“五子登科”与“五句良言”两大部分。这些习惯实际上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家一定变得不一样,孩子也肯定有所不同。
“五句良言”是指哪5句呢?
第一句:早上好,一天愉快(早晨见面及出门时)日常生活中,我们送孩子上学,总是习惯性地说一些传统的负向信息,“别搞小动作”“好好学习”,其实我们说的这些话不但没用,有时还会促使家人去做这些事。每天早晨,在家人及同事见面时,请问候“早上好”,送家人及孩子出门时,请祝愿“一天愉快”。这种温馨的话语和文明的习惯,会在自己身边营造出一份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每天坚持,会把“爱”传出去,将“幸福”带回家。
第二句:亲爱的,我回来了(回家进门时)每天回家进门时,应养成“先称谓、后报到”打招呼的习惯。如“儿子,我回来了”(语音上扬)。每一次回家进门时,都是与家人交流的新开始。一句称谓、一声报到,便能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气氛。这种“人未见声先到”的打招呼习惯,会在心理上让家人对你有一份喜悦的期盼和良好的交流心情。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常被我们忽略,而我们的邻国如日本、韩国等都还保留着这一久远的中国传统。我们有责任带领我们的孩子学会这样打招呼,传承优良的中华文明,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
第三句:晚上好,一天辛苦(晚饭前后)孩子对劳累了一天的我们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我们在外面忙活,挣钱受累,都是值得的!我们满心是愉说,欢喜,每天晚饭前后,应养成“对家人说一句「晚上好’,道一声一天辛苦,“的习惯。这种良好的家庭习惯会拉近家人间的心理距离,并感觉到一份关心及“知冷热”的感觉。道一声辛苦,会使家人觉得一天的劳累付出是值得的,从而产生更强的奋斗与爱家的动力。
第四句:晚安,做个好梦(睡觉前)每天睡觉前,应养成“对家人说一句‘晚安’,道一声:“做个好梦”的习惯。这种良好的家庭习惯会使家人心里安稳并愉快地入睡,对家人,尤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睡眠质量极其有益。
第五句:我想,可以吗?(与家人沟通时)每当我们与家人沟通时,特别是与孩子出现冲突时,应改掉“你要怎么怎么样”“你就是怎么怎么样”“你老是怎么怎么样”的用词及语调习惯,可以尝试多说“可以吗”。我们应养成不下结论,用商量的语调、征求意见式用词的说话习惯,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可以尝试着跟孩子讲“咱们先做作业可以吗”,也可以尝试着对自己的另一半说:“晚上咱们吃饺子,你看可以吗?”这种协商的语气会有神奇的效果,可让孩子变得更听话,家庭变得更和睦。
如果养成这种良好的说话习惯,还会让家人,特别是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想法、建议,并积极地沟通,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
我们在使用五句“金玉良言”——“早上好,一天愉快”“亲爱的,我回来了”“晚上好,一天辛苦”“晚安,做个好梦” “我想,可以吗”的时候,一定要用升调来表示喜悦的心情。
家人之间只要能够坚持每天用这几句话互相问候,想吵架都吵不起来。以上五句良言很简单,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做的家庭和不做的家庭一定不一样。做的家长和不做的也会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