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孟子大义考
知言养气章总结《孟子大义考》

知言养气章总结《孟子大义考》

作者: 震词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22:50 被阅读0次

    知言养气章从不动心这个话题开始,公孙丑问孟子,如果当路于齐是否可不动心,孟子回答道我四十便已不动心。公孙丑很好奇,便问这个不动心的境界有没有什么修炼的下手处(不动心,有道乎?),孟子便向他分别介绍了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人因养勇而修得的不动心境地。北宫黝和孟施舍虽然都是勇冠三军之士,但他们的勇在曾子面前只能算得小勇,曾子之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可谓义薄云天。

    接下来,话题又转到了告子的不动心。告子不动心的方法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其本质是用意念强行把语言、气与心的连结掐断,以达到不动心的目的。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没有太大问题,心志与气血是密切相关的,勿求于气就是“持其志无暴其气。”不让气血和情绪过分曝张以影响到心志。但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明显不行,不得于言决不能勿求于心,而恰恰要反求己心,反求诸己。

    告子的问题分析完,公孙丑又问孟子的不动心,孟子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先问浩然之气是什么,孟子回答: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意思就是事事、时时集义,内心光明一片,浩然之气自会盈满于一身,反对不成体统的义袭之举。

    我们来看阳明先生的评点:

    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

    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

    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

    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桡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不动即定,动亦定,静亦定,所以先生说心之本体原是不动。只有在所思所行不合于义时心便动了,事事集义,此心自然不动。告子的问题就是强行把捉,把生生不息活泼泼的一颗心给摁住了,只求心不动而气定,这不是正路。

    浩然之气讲完后就是知言,孟子归纳了四种言辞:诐[bì]辞、淫辞、邪辞、遁辞。言语实为人心,知人心,则知言,所以上述几种言辞诓骗不了孟子。如何才能做到知言,不妨看阳明先生答董萝石书。

    问:“某赋性平直守分,每遇能言之士,则以已之迟钝为惭,恐是根器弱甚。”

    此皆未免有外重内轻之患。

    若平日能集义,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自然能知人之言,而凡诐淫邪遁之词皆无所施于前矣。况肯自以为惭乎!

    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

    董萝石一个是年龄比较大,入师门比较晚,一个是觉得自己和先生众高徒相比资质平平,所以每当遇到能言善辩之士便自惭形秽、怀疑自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们总是容易自我贬低、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所以董萝石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气场不够。

    先生说你大可不必,如此看轻自己看重别人,是颠倒妄想。只要平日集义,养得至大至公的浩然之气,自然能够知言而明,诐淫邪遁之词自然看得洞明,而集义只是致良知。

    良知精明,非但知言,增益不能亦不在话下。

    知言养气章的最后,孟子表达了对孔子之道的向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言养气章总结《孟子大义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jz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