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书推荐
导读四十七|《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著作之资本主义》

导读四十七|《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著作之资本主义》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08:42 被阅读0次

ps:由于一些词汇容易被禁,故取谐音表述,敬请读者见谅

提起牛津通识读本这一整套书籍,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位高中同学的样貌,因为正是这位同学最先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一套书籍的存在。还记得,当时他买的是这一整套当中其中的一本,名曰:《大众经济学》。

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面对这样的好书,就情不自禁的充满阅读的渴望。于是,便借来了他的这本书,反复阅读过几次,甚至还把其中一些段落篇章都差点背了下来,此后自己又在网上查询过这一套书籍,准备筹钱买下来,由此可见自己当时对这套书籍的喜爱。

也是在去年的时候,自己又读过这套书其中的一本《中国文学》,也简单写了一些书评,不过自己却并不满意当时写的书评,如今重读这一套书籍,便是想好好与大家一起聊一聊这套牛津通识读本。

其实,这套书籍按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牛津大学出版的讲述各专业学科通识性知识的书籍,个人以为这套书籍对中国大学生是非常不错的,首先,全球知名高等学府牛津大学为此背书,可见其书质量,其次,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通识教育,此套书籍可以简单作为补充,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这套书籍对于中国大学生了解其它专业学科知识是比较不错的一套书籍。

而我今天与大家分享与探讨的是其中一本,这本书就是文章题目说明的《资本“主意”》。为什么在这一套书籍中首先选出这本书呢?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编者将其开列在第一位,那我就没想那么多,直接按着顺序读下去即可,反正都是不错的书籍。

不过,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点曲折,本来自己是一两天左右就能读完,可却拖了十多天,这其中之一,是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得了重感冒,所以没有太大心思读书,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自己在此期间玩去了,想尽情的玩一玩,根本不想去读这本书,最终,实在是玩得无聊至极,才想读完这本书再说吧。

其实,这样的书籍不是很好读,即便它是通识性著作,也不好读,毕竟很多人一看到什么这种,那种“主意”都大了,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奢望,就是要把这一耳熟能详的词语资本“主意”的内涵弄清楚,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奢望呢?因为我自己不知道是多少次听这个词语了,但是还是无法摸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写书的风格我很喜欢,它从六个问题出发详细讨论了资本“主意”,有问题,也有相关的答案,这对我们理解本书的结构以及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先通过本书的序言概要性的看看本书整体上讨论了什么?

给这本书写序的人基本上是把书的要点捻了出来,把对“主意”的定义,发展过程,发展特征,以及从码客斯主义的角度分析等等,基本就是一篇优质的书评,不过对于我而言,就不敢奢望这种高度了,我就是简单从学点东西,谈不上评价,也确实没有能力评价。

前文已然提到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书中六个问题展开的,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何为资本“主意”?先把定义明确一下,按作者说法,资本“主意”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其中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出现了能够将各类资产转换成资本的制度,其生产基础就是以获取工资为目的的劳动。

在这里先理解一个概念资产,所谓资产简单理解就是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比如:房子。而资本呢?就是能够把资产透过投资变成更多的钱。比如:房子不仅是资产,也是资本,人们可以出租,卖房变成钱。那么前文也提到过,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确立了能够将各类资产变资本的制度。这一点,如何理解呢?


还是说房子吧,首先得有制度确定资产所有权吧?这房子是谁的?其次,房子得有个可衡量的标准,到底卖多少钱吧?还得有个交易市场,保障供需双方的利益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制度确立后才能发生的。

再有,对于何为资本“主意”得明白不同发展阶段,资本“主意”发展也不一样,在作者看来,资本“主意”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商业资本“主意”,就是中学历史书上经常提到的那些在15,16世纪打着海外贸易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直明”的公司,比如:东印度公司,他们需要贵族或者皇室投资金钱,他们去一边进行商品贸易的同时,一边“直民”。

第二个阶段,工业资“主意”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大工厂,工厂主,雇佣关系,流水线式生产等等,这个时候,努力干活,习得一门技术,工人可以自己办厂,做投资等等。

不过我对这一阶段比较感兴趣的是原来是这一时间,出现了所谓的周六日休闲时间,因为周一到周五都得在工厂干活,工厂主为了提升效率,所以让工人周六日休闲一下。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休闲产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来的,比如:旅游产业。

第三个阶段,就是金融资本“主意”。这个阶段,出现了所谓股票,债券等等。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个人也不是很懂,简单而言,比如现在提到的炒股,就是这个阶段出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对于资本“主意”定义的认识暂且就先到这。

书中谈到的第二个问题,资本“主意”从哪里来的?来源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来源于英国,但作者在书中认为这可能是错误的,这必须视为欧洲的整体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本“主意”的发展跟英国没关系,它们的关系建立在以下三点。


第一,英国在16世纪生产、消费和市场的发展为资本“主意”提供了条件,第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推动了资本“主意”发展,第三,统治阶层透过土地所有权,地租,雇佣关系等经济手段剥削农民以及相对统一的国家,这些条件,酝酿了英国资本“主意”。

但是这并不能够认为英国就是资本“主意”得以发韧的根源。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资本“主意”出现的一大特征分包体系,其实最初在德国以及意大利等就出现了。第二,投资行为以及雇佣关系最开始不只在英国出现。书中举了一个叫富格尔家族的例子,它们在奥地利等地投资采矿业,在中欧等地雇佣矿工。

第三,荷兰在1609就出现了股份制公司的雏形,也创办了阿姆斯特丹股份交易市场等等,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资本“主意”出现并不在于某一地,而是欧洲各地区商业网络共同运作之下的结果。


那为什么是欧洲酝酿出了资本“主意”,而不是其它地区呢?作者分析了很多,但最终发现,有一个答案或许可信,那就是欧洲的政治结构相比其它地区而言政治权利更加分化,城市更加自治,不间断的冲突,导致“正拳”极度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觉得获取,积累财富或许更加可靠稳定些。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也就是资本“主意”怎么发展到今天的?作者概要性的做了一下简单划分,从无序型-管控型-重新市场化,所谓无序型很简单,就是在这个阶段,企业是小规模制造而且常常处于恶性竞争状态,工人组织力量分散又薄弱,“国加”并没有太多经济管制,但“国加正辅”很强势,而且提供的福利政策非常之低。

从无序型转到管控型,为什么要转?原因很复杂,其中有几点,第一,就是无序型资本“主意”明显的缺陷和激烈的冲突,让人们对市场力量所造成的趋利忘利很反感,第二,大型企业组织成长,“姐己”组织的发展、“正辅”与“姐己”组织间的统合关系、z府的介入与管制、国家加福利以及公共产权的扩展等条件要素的满足,自然管控型资本“姐己”出现了。

但管控型资本“主意”并非就是一剂万年不变的良药,它也有内在的缺陷与毛病,最终又得转到重新市场化。那管控型资本“主意”,又有什么毛病与缺陷呢?其一,正辅试图管控价格与收入,但工会与雇主不买账,其二,帝国衰落,自由贸易发展,国加无法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其三,个人主义也在日渐增长,这些条件要素迫使社会必须必须转型。


但这次转型,虽然是重新市场化,但是却是在正辅干预与管制下进行的,一方面丝友化,一方面国加透过立法管控范围更加广泛,虽然重新市场化下的社会里人们的选择多了,但是未来也越不确定了,而且往往是牺牲了平等与保障去换取自由与选择。

第四个问题,全球各地资本“主意”都一样么?书中仅列举了三种典型,我参考我们特色的说法,化用为瑞典特色资本“主意”,美国特色资本“主意”,日本特色资本“主意”,先来看看瑞典特色资本“主意”, 在作者研究瑞典特色资本“主意”时发现,原来资本“主意”内在的劳资冲突为集中化的“姐己”合作,统合管理,以及福利资本“主意”体系的运行奠定基础。

但是这种体系并不能完全化解资本“主意”内在矛盾劳资冲突,反倒是时间一长,社会现实一变化,比如:国际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就会导致这一体系就崩溃了,所以,不得不跟随大势转型为国际性的新自由“主意”。但转型,并不意味着之前所铺垫的结构与制度全部破碎了,而是在这基础之上新生长出来新自由“主意”。

第二,美国特色资本“主意”,它从一开始信奉的就是个人主义与市场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劳动力的集体性组织、公司的集中化以及大范围的国加管制等现象,但是它影响的范围有限。 而且它在重新市场化的过程中,阻力极少,发展很强势,但是也出现了经济泡沫。

第三,日本特色资本“主意”,日本是19世纪唯一成功进行工业化的非西方社会国家,它最大的特色是正辅指导+公司集中化。但它的劳动力组织比较薄弱,而且国家福利也不发达。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越是在公司里面待得久,越是能够享受公司提供的福利,这样一来,福利实际上是由公司提供了。

而也正是由于国家提供的只有最基本的福利,人们因此也热衷于储蓄,而人们储蓄的资金,又被日本通商产业省用作投资去了。只是在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公司对于那些钟点工,临时工就是跟终身雇佣工人完全是区别对待了。

后来,日本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人们又觉得终身雇佣制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又积极呼吁国家改革。


实际上,作者透过研究这三国特色资本“主意”发现,每个国家即便朝相近的方向发展,也不会趋同,都会因为它的基本国情而构建出不同的特色,而且也没有那种纸度是永远颠覆不破的真理,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改革,才能保障纸度的合理运行。

第五个问题,资本“主意”是不是全球化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交通运输,通讯设备,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发展,全球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国际性公司,全球性制造中心,远程工作,旅游业,农业,资金等等。

但是,我们对于全球性资本“主意”的认识得避免陷入几个误区:第一,它不是近代产物,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第二,资本并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它只在极少数强国流动。第三,资本“主意”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有其特色。第四,全球资本“主意”并没有一体化,反倒是国际间的财富差异致使世界分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六个问题,资本“主意”有哪些危机?由于资本“主意”本身具有的脆弱性以及不稳定性,可能引发以下危机:生产与消费的分离、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劳资双方的冲突、导致泡沫膨胀与破灭的金融机制、资金从一个经济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流动等等,虽然有危机,不过,危机过后,资本“主意”也有其内在强大的恢复力。

关键是如何面对危机?按作者意思,就是对于资本“主意”内部纸度系统进行深化改革,切记,是内部改革,而非外部对抗。

以上,就是本书作者对于资本“主意”思考的六个问题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于我而言,读完这本书,其实可以非常反过来思考我们深化体纸的改革的必要性,没有哪种纸度是万年不变的灵药,也没有哪种纸度可以成为普适性的唯一解决方案,唯有坚持在本国的基本国情原则上选择性吸取其它国家加政治智慧,不断深化体纸改革,才能够面对并解决新现实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四十七|《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著作之资本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pd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