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马上要开学了,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孩子也要独立步入幼儿园,和这个社会产生链接。
说到这些,我们自然想到的就是分离焦虑,不知孩子到时会不会哭?会不会不愿意去幼儿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聊聊安全感我也不例外,最近一段时间考虑这比较多,想各种办法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看绘本、做游戏、提前安排适应等,希望能让孩子从中找到一些力量,从容面对。
最初每次我外出,当与其沟通时,小朋友都会坚决地说“不”,不希望我离开。反之就会有情绪或大声哭泣。
慢慢的,小朋友了解了大人有事情必须外出时,尽管内心还是不希望有分离,但也学会了理解。他嘴上不再说“不”了,会默认这种短暂的分离,带着不舍默默地看着你离开。
记得有一次,跟他说好了外出办事回来时,时间久了些。当我跟他打招呼时,小家伙却装作没看见,嘟着小嘴巴一幅不开心的样子。
我明白,可能是我出去的时间太长,回来晚了他有点不开心了。于是,我走过去抱抱他,亲亲他,说虽然我在外面,但心里却想着宝宝呀,也一直想早点回来陪宝宝呢。说完,就见小家伙烟消云散,心情立刻好了起来,说看到我回来了很开心……
原来,小朋友不管和大人在一起还是分开,最在乎的却是你有没有真正把他放在心上,他能否真切的感受到。如此,所谓的焦虑就会好很多了。
现在,小家伙又进步了很多。当外出时,只要提前跟他沟通好,通常他都会很愉快地接受。他会跟你挥手告别,并告诉你,他会想你的,还会让你出门要注意安全哦~每当这时,心里都是暖暖的,很感动。
聊聊安全感我们所说的这种安全感,科学上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
通常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也会表现出焦虑大哭,而且哭声和难过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但妈妈一回来后,他们会立马伸手要求拥抱,会主动接近妈妈,而且很快就能被安抚下来,之后又能如常地进行玩耍。
2、焦虑型
这类孩子和安全型的一样,在妈妈离开后表现焦虑大哭,唯一不同的是,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的情绪无法立即被安抚,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大的反应,比如打挺、踢腿等。表现出既想和父母亲近,又害怕和父母亲近。
3、回避型
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情绪波动,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表达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具相关实验在监测时可以明显看到,当妈妈离开后,这类孩子的心跳和压力荷尔蒙都是上升的,可见他们也是在意的。
这三类孩子的类型,在孩子早期就形成了,环境会影响他们安全感的程度,从而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尝试探索新鲜事物,是否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否有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
孩子平时哭闹粘人并不等同于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关键在于情绪恢复能力的调节。
聊聊安全感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当自己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及时回应我,帮助我,这些都是在慢慢地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真正的独立不是直接放手训练出来的,是孩子内心充盈后自己滋生出来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家长是容器,只有丰盈自己,丰富自己,才能给他提供更合适的土壤去生长。
育儿路上,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