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唐玄奘偈颂有感

读唐玄奘偈颂有感

作者: 师榕曼溆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22:50 被阅读0次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是唐代玄奘大师,一首描述八识的著名偈颂。坦诚的说,过去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一头雾水,两眼迷茫。什么三藏啊,七浪啊,根身器呀全然不懂是什么意思。

如今再读,真的是心生喜悦。

好棒的偈颂一首!

也对自己的持续学习心怀感恩。

读唐玄奘偈颂有感

先说这三藏,是指能藏,所藏和执藏。

我们都知道,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也叫藏识。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大功能。而能藏是指它有主动将前六识的一切行为转化为种子(也叫业种)的能力;所藏是指它并不将转化成的新种子存放到别的地方,而是根据种子是善是恶等属性,有条理的储藏于它自己的内部;执藏呢,是指当这些种子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转化为外界的客观事件和具体行为之前,这些种子,无论身体是否死亡或者这个物理世界是否崩溃,它都永远不会消失。

眼耳鼻舌身意所指的是我们常说的前六识。前六识的所有行为和与这些行为相对的外部世界,我们称之为“现行”。意思就是说,这些行为或行为所依的外境,都是现实中的行为和外境。而这些行为将自发的持续通过第七识末那识,被作为新的种子存储在第八识里。这个就叫做”从现行到种子”的过程。

这些种子在某一世某一个适当的时候就会出来,根据自身善或恶的属性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同时作用于行为者(也就是当初那个种子的作者),从而使行为者,产生各种痛苦的遭遇或者是快乐的经历等果报。这就叫“种子起现行”的过程。

突然明白了,在力量之源课上,包剑英老师常常提到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原来种子和阿赖耶识是这样一种互生又互存的关系。

原来,阿赖耶识才是我们生死六道的主人,三世轮回的主体呀!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种子与现行”之间无休止的互动过程,那么整个六道和生死轮回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往,我们是无明之中被各种业力牵引着向东向西,生来死去,升降沉浮,犹如业种下的傀儡,长劫流浪于六道苦海。

那么如何了生脱死呢?

当然是修道。

那又如何修得正道呢?

其实,修道的过程,同样也是“种子与现行”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种下一个新的”法种”,通过不间断的修行增长并令其成熟。最终,将是涅槃的实现和轮回的终止!

相关文章

  • 读唐玄奘偈颂有感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是唐代玄奘大师,一首描述八识的著名偈颂。坦诚的说...

  • (1003)读《雪漠智慧课程》15:智者的精明

    偈颂:知物明本末,善假于物事。损益皆了然,智者无弃物。 雪师说,日读偈颂,也是学习。便每次把偈颂放在读书收获的最前...

  • 偈语(一)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

  • 一期一图(4):高山流水无穷意,落落断崖千万寻

    宋.释普宁《偈颂四十一首》 没弦琴,指趣深。 尖新曲调,须遇知音。 高山流水无穷意,落落断崖千万寻。 这首偈颂 偈...

  • 读“回向偈”有感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寒假钢笔字练习模式正式开启

    偈颂 打卡第一天

  • 共读《百喻经》34

    偈颂 偈颂文充满了智慧,也很感人。 读了 《百喻经》的98个故事,有的故事能读懂有深刻的体会,有的故...

  • 六祖坛经(般若品)2-4

    般若品 唯传见性法(一) 《般若品》中,我们选择六祖所说《无相颂》的三个偈颂进行介绍。第一个偈颂是: 说通及心通,...

  • 《佛子行》第二课顶礼

    《佛子行》的初义部分。有两个偈颂,今天学习上师开示的第一个偈颂:顶礼。 虽见诸法无来...

  • 黄子宸:愿解如来真实义-2019-07-13

    偈文又称偈子或是偈颂,是佛教一种文体的代称,偈文比较类似古诗,一般都是四句对仗且押韵。偈文多是从佛教的佛经著作中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唐玄奘偈颂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qv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