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释普宁《偈颂四十一首》
没弦琴,指趣深。
尖新曲调,须遇知音。
高山流水无穷意,落落断崖千万寻。
![](https://img.haomeiwen.com/i9783637/8c15bdc23ddfa1b4.jpeg)
这首偈颂
偈颂,是佛教术语。简而言之就是禅宗习者之间的对答(通常发生在师资、同门之间)。
偈颂一般都极为精短,寓旨合于其中,藏头露尾。
因为寓旨艰深,能够透过偈颂来相互交流的,可为知音!
种种偈颂中,最广为人所知的,大抵为北宗神秀禅师和南宗慧能禅师同答五祖弘忍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北宗神秀答弘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宗慧能答弘忍
通说认为神秀的禅杂有人我色相(“时时勤拂拭”),背离了禅宗“见本性为禅”的宗旨,因此丧失了继承五祖弘忍衣钵的资格。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了解了,一般认为慧能的禅“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显得更为清澈夯纯,因此其得到了五祖弘忍的付法传衣。此是南宗灯录通说,尚不值全信。
释普宁的偈颂,在我看来大抵是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有些孤单。
不过,透于纸面的这种孤单,说明大和尚还没有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应当是着了俗相了。
化外之人,应当是心迹两闲无俗累的。
将高山流水和知音暗合,是中国古典修辞中常用的一个套路。还有另一个烂大街的套路就是,把柳树和离别的趣旨联系在一起。
这张照片
拍摄于2016年4月的庐山,时值浓春,雨水充沛。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小溪旁,架上脚架、装上滤镜,出了这张。
拍水的主题中,这种通过长曝光来实现丝绸般质感的手法,算是比较常见的。北美的风光摄影爱好者,还普遍喜欢对日出或日落时分的大海采用这一技术来拍摄,这样整个海面就如平镜一般,如梦如幻。
对于这张照片,不满意的地方还是曝光时间短了些。若再长久,则丝绸落落大方的质感会更好。不过,如果曝光时间过长,两旁的静物就有过曝的风险,真是两难。
有一些摄影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长曝光来拍到满意的流水,通过短曝光来保证静物的合理曝光,后期再通过蒙版技术将两张照片合成。如此一来,是需要大耐心的。
不过,有做什么事情不需要耐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