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我记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严厉的数学老师,他在给我们上数学课的时候,经常强调一个逻辑概念。这个逻辑概念非常有意思,说的是:”都是的反面,是不都是,而不是都不是“。当时他经常提,是大家唯一敢在他的课堂上起哄的瞬间,大家都知道,所以他问的时候,不管是学渣还是学霸都知道,大家都齐声回答,有些人就带有起哄的性质在回答。
但是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这种思维逻辑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非此即彼,不是是,就是非,但是现实生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很多事情不是是也不是非,而是容于是非之间。”都是的反面是不都是,而不是都不是“,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打个比方,我们说一个人是好人,他的反面就是一个人是坏人吗?事实上世界上那么多人,有岂止是”好坏“二字可以概括完的呢!
当我们去概括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的概括就是成功或者是失败。做成了就是成功,没做成就是失败。
但是我觉得这样子概括是有问题的。
首先还有很多东西是介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比如挫折,挫折就是暂时的,挫折只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种调整。再比如试错,是在我们不明确那些路走得通的情况,分别往不同的方向突破,是走向成功的一个试探性的过程,企业家经常做这样子的事情,没做成,你不能说他失败,因为他极有可能在别的方向就走通了。
其次是有些事情,做成了,不见得是成功,即便是不停的做成,从很长的时间线上来看,可能也是失败的。这种叫做:”用不停的战术胜利来一步步走向战略的失败“。事实上现在的很多表面上很忙的小伙伴估计就是掉在这个陷阱里面了,每天忙碌至死,但是浑浑噩噩。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因为有可能就走不出来了。
我今天提一个新的提法,我把事情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失败,一种是不失败。
我觉得失败是做事情,做没做成都对你没产生什么改变,失败是陷入一种绝境,做什么都是徒劳的。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子的话就很混账。
我举个例子,流水线上的工人,不管在流水线上做的勤勤恳恳,还是敷衍了事,但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就决定了被取代的定局,在流水线做事这件事情的不管做的好,还是做的不好没有什么用,都是徒劳的,迟早只会在流水线上做事的人的结局就是没饭吃,这个就是失败。其实人工智能崛起的今天,注定没饭吃的又岂止是流水线上的小伙伴们呢?
但是不失败呢,不失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停的去做事情,但是每做一件事情,不管做成还是没做成,都帮助提升了自己,最后累计的这些提升,可以帮助你成就一件很大的事情或者成就一个很好的自己,或者就是不停的成长成为最后的样子。我们姑且把这件事情说成是成功,但是和传统意义上面的成功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失败与不失败的区别是什么呢?失败与不失败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战略。
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教授对一个好的战略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他说:”战略是对未来的预判和现实行动对未来预判的一个快速反馈闭环“。什么意思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对未来的预判,如果没有一个对于未来的预判,你的行为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有一些人行动非常的快速,但是因为没有对未来做一些基本的预判,所以快速的结果就是鲁莽行事,到处凑热闹,结果就是忙的不亦乐乎,最后没做成事什么事儿。
其次是在现实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于未来的预判,对未来的预判指引我们怎么做当下的事,做了当下的事,帮助修正我们对于未来的预判,这样子就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这个循环叫叫做战略。为什么需要做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呢?
未来的世界变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没有一个对于未来的预判指引我们做出选择,那我们肯定就只会执着于当下,看不见未来,这样子就会导致我们走不出来当下的局,在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走不出当下的局,就算是失败了。
预测未来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随时随地根据发生了的事情修正对未来的预判,最后要达到的结果是只要你比别人快半步,其实就赢了。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前几年深圳的电子产品的轮番火爆场景,从充电宝到智能手表再到VR和AR的火爆。抢先半步捕捉到这样子的机会,搂到钱了,在市场中,但是没搞成事,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于未来的预判有问题,一个是没有及时行动,再就是行动了没有及时反馈到对于未来的预判。
很多人都是跟着凑热闹的,但是还是有人做成事了。
如果觉得总是做不成事儿,也许该想想,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有没有一个好的战略。
最后欢迎你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