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师。
从中国思想发展史角度看,荀子很不幸,因为他出生的年代,较其他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晚了一些,大争鸣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了“荀子游学”推广自家思想的事迹,称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按这个时间点来说,大概是公元前240年前后,当时秦国嬴政已经继位多年,距离秦“统一六国”翘首可及。
所以,轮到他发声的时候,百家争鸣时期已经接近了尾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车轮即将开到眼前。
但,这并不影响荀子的成就。荀子对发展儒家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与时俱进”。
我们知道,孔子从来不讲“天理”。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孔子是讲天命不讲天道,懂人心不讲人性。”
孔子不讲“天道人性”。这一点就连他的弟子子贡也很纳闷,于是就问:“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其闻也。”意思就是:老师,我为啥从来没有听到过你讲性与天道呢?
这个疑问被《论语》记录了下来。
莫小谈以为,孔子之所以不讲“天道人性”,是因为他自以为讲不好。
他认为“道”这种东西已经被老子讲的很透彻了,自己不可能超越老师。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孔子认为春秋时期,各路诸侯都还尚且有“尊王”这层遮羞布,还承认姬姓天下共主的名份,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更应该是唤醒人们去追寻逝去的周朝礼制,讲究“仁义”。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七雄相互争霸,谁还顾忌周王室这个天下“共主”的空架子呢?况且,在荀子到处讲授自己思想的时候,东周王室已经被秦所灭,哪还有恢复周礼的可能性呢?
所以,荀子认为,儒家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讲天道言人性,扬当年孔子所不扬。
那么,荀子所讲的“天道”,和道家所讲的“天道”,是否一样呢?有差别。
道家认为,“道”就应该“法于自然”,无为而治,顺应大自然的脚步,一步一步的随波逐流。
而荀子所讲的“道”,就是用有为的方式来利用“天道”,最终为人民服务。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他的意思就是:天啊,不会因为人怕冷就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怕远而不再广阔,君子难道就会因为小人而藏匿君子之风了吗?
所以,荀子又问:“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
你看,荀子把儒家思想发展的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了。就是说,君子要坚定行君子之风,人们要善于利用大自然来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类,这就是“道”。
老子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而荀子之“道”,是一种有所作为之“道”。他发扬的儒家思想,却又与道家思想划清了界限。
这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对发展其思想的贡献,他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可惜他缺少了争鸣的对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