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十六章(怎么样放下我执,人最大的痛苦是想永远拥有一个东

《道德经》十六章(怎么样放下我执,人最大的痛苦是想永远拥有一个东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11:00 被阅读0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尽力使心灵的谦虚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有道之人在纷繁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静,清静就能使生命复归而再次续命;复命续命就是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才会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尽量清空自己,使自己清虚到极点。“极”是到极点的意思,“虚”是清空自己。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守静笃也”的“笃”,大家一般解释成笃定,有一直坚持下去的意思,实际“笃”还有纯的意思,这里应该当纯讲,“守静笃也”的意思是要保持安静的、纯粹的状态。这句话是说,我们把自己清空以后,保持一种特别安静、纯粹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够体会这个世界的奥妙。

致虚极守静笃状态的举例:

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颗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不如此,道功无法成就。

禅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如鸡之孵卵。”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蓄势待发了。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它一脚,它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虚到极点,静到极点,相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这六字,已经把所有修道做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

静也有三层境界:第一个是安静,外面没有声音;第二是平静,内心不起波澜;第三是宁静,有一句话说得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代表宁静是静的,但它有致远的动力。

致虚极守静笃在生活中的应用——健康:

万般补养皆虚伪,惟有操心是要规。”

它是说,再多的补养都终归虚妄无用,只有将心理打好,才是重中之重。

正所谓养生之道,贵在养心。

想要获得真正的健康,就要拥有稳定的心绪与平和的心态。

过往不念,当下不杂,未来不惧。

常言道:“愁最伤人,忧最致疾。”

当下不杂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男子买了一座四合院。

他看着开阔的院落和中间的大树,内心满足不已。

然而,有一天,一位路人却满脸凝重地告诉他:“这棵树不吉利,你赶紧把它砍掉。”

此人大惊,询问为什么。

路人答道:“四方的院子,中间一棵树,这岂不是一个‘困’字吗?”

男子深觉有理,为了不妨碍运势,决定砍掉这棵树。

此时,又有一人路过。

他大声喝止:“千万别砍!会出大事。”

男子吓得斧头掉地,慌忙上前:“请您赐教。”

路人回答:“如果没了树,方方正正的院子里只有一个人,岂不成了‘囚’吗?”

男子一听,又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此后几天,男子日夜煎熬,寝食难安。

他怕不砍自己倒霉,更怕砍了会遭遇厄运,甚至愁出病来。

正当此时,一位禅师路过。

听闻事情后,他笑着告诉男子:

“如果你砍了,院子阳光充足。如果不砍,就有了乘凉之地。

何苦思前想后,将自己累病呢?”

中医有个重要观点:“思则气结”。

过度的思考会影响体内正常气机的运行,导致脏腑器官运转受阻,身心不畅。

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源于自己想太多。

一句无心的话,反复琢磨;一个随意的表情,来回揣测;一件简单的事,层层分析……

然而,每次纠结,都是在给自己裹一层茧,时间久了,便会被闷得透不过气。

未来不惧

老子有言:“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狂风不会刮个不停,暴雨也不会延绵终日。

世间万事,自有始终。

生命自有其时节,既然无法左右未来,何必白白蹉跎当下。

保持内心的安定,珍惜眼前的时光,顺应人生的去留。

心中没了挂碍,身体才能畅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一层意思:

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一直在动中,并没有静过,宇宙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长,这是一种道的作用状况。

二层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回头走,走到生命来源之处。禅宗后世的惯用语“还我本来面目”,可当参考,作为此话的注解。真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开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断、庞大无比的能源(从而也可以引申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要能够让他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情就会激发出他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属的种子系统里开花结果)。

三层意思:

万物并作:看到万物不断出现了,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出回归之理。“观复”的“复”就是回归、回去,等于从头开始。复:就是让你进入到一切都停止的时候,又有新的动力由下往上慢慢出现,总是要让天地里面的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复的特色。

原来的观(quān)”这个字呢?因为要观察。本来意思是说“用眼睛看着天上的飞鸟”,而“观复”就是看到万物不断在发展,发现他们都回到根源去了--“各复归其根”。

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怎么可能永远拥有某样东西,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都只是变化中一个小小的片断,不要执着于自我,不要想自己永远怎么样。人世间的痛苦基本都来自我们想永远怎么样,比如想永远拥有某样东西——怎么可能永远拥有一样东西呢?您自己都只是万物更替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而已,不要想永远的事。

有很多女孩子的病,就这么来的。两个人谈恋爱,男孩觉得性格不合适就跟女孩分手了,女孩往往会得一场大病,甚至是绝症。就是因为她总想着“我一定要拥有他,他不跟我过,我这辈子就完了,就毁了……”您这辈子怎么这么容易毁呢?父母把您养大,就是为了让您跟这个男孩过下去吗?只有这样才能好?这是完全讲不通的,这就是执着,是不能放下。

找我看病的人中,多数人的病是因为纠结、执着、放不下而得的。

怎么能够看清?老子说,只有把自己清空到极点、安静到极点,变得非常纯粹的时候,您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都只是一个片段,我们过好此生,只要把自己的片段过好就行了不要纠结。所以,道一直在告诫我们不要纠结,要学会放下,这样您才能过得更好

“吾以观其复也。”“复”不只是讲从生到死的往复,也包括我们世间所有事的循环。有一句话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是说您发出什么信息,这个世界就会向您回馈什么信息。您发出恶念,骂别人,别人回馈给您的也是恶念;您发出善念,别人回馈给您的就会是善念。这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企业领导者学了这句话,会有什么启发?很多人一谈经商,想的就是赚钱,认为不赚钱谁经商。其实经商是一个赚钱的过程,您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这个过程就错了;您应该先想我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幸福,能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贡献什么价值。您能够提供幸福、美好等,这个世界自然回馈给您金钱、成就,这是一种往复。如果经商的人能够懂得这种往复的关系,您的行为才能可持续,您的企业才能越办越好。(一切事情都会回到你自己做事情的初心和出发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后来又有“林林总总”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所谓的“各复归其根”我们说叶落归根,树叶落了,回到树根,树叶落下来,回到树根的土里面去了,这是讲个别的情况;讲整体的情况的话,这一切都是要回到“道”这个大根源里面去。

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事物归到它根本的状态,它就找到了它的本来,它就宁静下来了。所以禅宗里边经常讲,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每个人的佛性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后来膨胀的时候就忘了自己的根。大家不都跟草一样吗?长得多了一点了,就丰满一点了,对,旺盛一点了,就好像觉得自己不在此列了。我是个大树,我这怎么怎么样,无限膨胀。这样就静不下来了。你说这一个人整天端着架子,这一个人整天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多少,就把自己也得累死,别人也得累死。所以你看一归到根本的时候,就静下来了,归根曰“静”。

另外一层意思是什么?我们要懂得这样看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静观。“万物静观尤自得”。万事万物你静观的时候,你能看到它的本质,出了问题的时候,静下来看,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归根曰静”,不管是认识的方法,(因

为你认识的越多,你自己的包容性越大,包容的情况下,情绪和心态就会比较平静),还是生命的本来的状态都是这样(因为生命也是在宁静中方可致远)。

“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当您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把欲望清空以后,客观地看这个世界,您会发现原来事物在来回往复地发展,没有什么事能永远地发展下去,最后都会回到根上来。就像树根长出树干、树枝、树叶,最后树叶落下,变成新的物质,给树根提供养分——这种生命形式的转化,叫归根。

动物也不会一直生长下去,从出生后,没几年它就要繁衍后代,然后把整个世界交给它的后代,就死亡了。从某种角度讲,这也叫归根。

老子一直在告诉我们要看清生命和世界的本质,不要纠结,不要想永远的事,因为最后所有人和事都会归根。要是不懂这个道理,带着欲望,想着我一定要怎么样,要永远保有这些钱财,永远成为富翁,永远保持年轻……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妄念去生活的话,当您失去时,就开始痛苦了,因为万事万物迟早都会消逝的。

比如在家里,亲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婆婆看儿媳妇别扭,儿媳妇看婆婆总整自己,也开始闹,于是俩人天天斗,斗到两败俱伤,没有一个人身体是健康的。婆婆跟儿媳妇天天这么斗,儿媳妇跟儿子也过不好,这样又会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受到伤害……一家人的关系因此弄得乱七八糟。这就是因为这家人没看透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就该明白了。我们在工作中也会碰到这样的人,有人看不惯您,有人嫉妒您,有人就是莫名其妙跟您过不去……一种处理方式是跟他斗,但不论结果怎样,你们之间没有赢者,因为斗的过程中两个人都会受伤;另一种处理方式是,您这么想,我们人生就百十来年,这百十来年的人生里,他的到来丰富了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本来就很甜蜜,他的出现给我的生活加了点儿醋味,真棒!我们能聚到一起,都是缘分,而且到最后都会归根的,斗个什么劲呢?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的。你别刻意去计较,整个宇宙万物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

“吾以观其复也。”“复”不只是讲从生到死的往复,也包括我们世间所有事的循环。有一句话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是说您发出什么信息,这个世界就会向您回馈什么信息。您发出恶念,骂别人,别人回馈给您的也是恶念;您发出善念,别人回馈给您的就会是善念。这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企业领导者学了这句话,会有什么启发?很多人一谈经商,想的就是赚钱,认为不赚钱谁经商。其实经商是一个赚钱的过程,您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这个过程就错了;您应该先想我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幸福,能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贡献什么价值。您能够提供幸福、美好等,这个世界自然回馈给您金钱、成就,这是一种往复。如果经商的人能够懂得这种往复的关系,您的行为才能可持续,您的企业才能越办越好。

归根曰静

说的是这种归根的状态叫“静”。这种静的状态是指万物发展到纷纷扰扰之后,又回到最初状态,是从无到有,从静生出动来的一种状态。这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回到根源就叫做寂静,因为回到根源就不用再活动了,就是回到本来的状态,而寂静就是回归本来的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就是普遍的、永恒的道理。所有的一切万物从出现,在变化中发展,最后是结束。

静曰复命

“命”是本性的意思,“复命”就是往复的本性。生命的这种从无到有又回到原始的状态,叫“复命”。所有事物都是这么发展的。

草有草籽,庄稼也都有种子。你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其实很伟大的生命,你看都来源于那微小的不起眼的种子——真正能想到这一层的时候,我们很多问题也就想得清楚了。比如说有的人劝那些想要放弃生命的人就讲,这个世界那么多的生物,那么多的物质,我们能有生命,这已经是多艰难的事情了,多不得了的事情。这么多生命中,我们又能托生为人——这更伟大,更应该珍惜。其实人走的每一步也都非常艰难,让我们的生命能够走到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你想这得是多伟大多不得了的事情。怎么去想呢?你看我们最早都来源于那么微小的我们的命运的本来的状态,就像一粒种子一样,静曰复命。了解这一点,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很多问题你就会豁然开朗。

复命曰常

说的是这种来回的状态是生命本常的状态,它一直在这么运转。

在《道德经》里边排在前三位用的字是什么?“道”、“德”、“常”,经常的“常”。这个“常”字在咱们文化里边很早就进入了哲学领域,荀子有一篇哲学论文写得非常棒,就叫《天论》。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律,它不认为尧很善良就为他而存在,也不认为夏桀很残暴,就为他而灭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你看现在我们用的新常态也是这个常,所以这个常它代表着日常,也代表着经常。日常它就跟我们很近,经常它就是规律。所以这个“常”就是常态也是规律的意思。你了解了“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了解了“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能知道事物一直是这么往复运转的这种常态、这种规律的人,是洞悉了世界的本质。“明”的意思是明了、洞悉。

下一句话就比较重要了,了解常理叫做“明,人的认知分三个层次,就是区分、避难以及启明。

“区分”容易造成复杂的状况,你区分之后就有好坏。欲望就出现了,最后可能陷入争夺的困境。

“避难”就是先知道这种困境,我设法避开。

到了“启明”的时候,就是“知常日明”--知道常理,知道常态是什么。这个时候就了解,一切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个人就没有什么执着或是麻烦的问题了。

“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不了解这个事物发展的常理,不了解它的规律,瞎折腾胡折腾,结果是非常糟糕的。我这人很有激情,我这人很有热情,我想做大事情,我天天都在忙。别着急,先静下来想,我们做这个事情符合不符合规律、规则,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这个“常”,我们做事情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顺理而为,顺势而为。你看我们中国人讲这个道理,这个“理”字大家有没有发现是怎么写?它是一个玉字旁。你改玉的时候,琢这个玉的时候要顺着玉的纹理而来。顺理而行。不了解这个,“妄作”,结果就是非常糟糕的。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叫“人定胜天”——不能否认,这在一定条件下它是有其合理性的。可是在根本的条件下,大家要警惕它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人定胜天忽略了一点——如果我们对天的胜利是违背了它的规律、规则的,是违背了常的基础之上的——不知常,妄作。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以更大的惩罚报复人类。

不知常,妄作凶”。对于人类来讲,不单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和谐,人类社会本身很多的妄作也会带来这样的一种结果。

如果不知道常理就轻举妄动的话,就会招致凶险。

所谓招致险,在自然界,就是你得不到其他万物的配合;而在人的世界,你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因为你违背了常理。

如果我们看不清生命本质,认为自己的所有会永久地持续下去,欲望会越来越大,就会妄作妄为。

但凡看不清生命本质的人,欲望总是不断增加,以为自己能永远怎么样,这样做事会狂妄,结果不但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后代生活的条件。

我们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就能够坦然面对一些诱惑,幸福地度过此生。

妄作的人就一定会凶。

知常容  容乃公

你了解了事物的规律、规则,你就胸怀宽知常容”,你了解了春夏秋冬,草木万物消长的道理,就会包容这一切。

“知常容,容乃公”你有这样的一种旷达,什么事情也能够容人、容事、容言,做事情才公平正义,不会有个人的偏好。

公乃王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

“公乃王”这个字,解释的时候还是用“全”来加以解释,应该是有他的道理。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讲,如果您明白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又回到无的来回往复的状态,您的心胸就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您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做到公平了,,这样您就跟天和道特别接近了;跟天和道接近了,您才能长久地领导下去,才能“没身不殆”——终生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不会遭致太大的失败(“殆”是死亡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遭受那种覆灭之灾)。

其实世界上的大的道理已经在天地之间都包含了。地的道理是什么——厚德载物;天的道理是什么——自强不息。所以你按照这样的一个做法,就符合了天的精神,符合了天道。王乃天,天乃道。一符合道了,做事情就可以长久持久,就可以保持,道乃久。道乃久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上次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老子之前一百多年,还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叫“管仲”。管仲在《管子》这个著作里边就讲到,其实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顺天道者虽小必大”。符合天道的,哪怕一开始事情做得很小,但是这个事业会越做越大“逆天道者虽成必败”。不符合这个道理,哪怕是你做成了,把事业做得很大,他也会在瞬间垮台。为什么让你做得那么大?你说有的人那么坏,运用那么多的丑陋的方式,不择手段做到那么大,做那么大干吗?是等他从那高处跌下来,不符合天道者虽成必败,等你把事情做大,从那高处跌下来,这一下子就彻底万念俱灰了。

所以这个大家做的事情里边觉得心里坦然坦荡,顺应天道,顺应这个天理,顺应这个常,虽小必大。哪怕你一直觉得这自己事业很小,但是起码在心里边留下那样的一种,那样的一种安静,那样的一种安然,那样的一种安心。这就是大的事业。

所以,庄子在《人间世》里边曾经讲过一句话,叫“绝迹易,绝行地难”。迹象的“迹”,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把这迹象都擦掉很容易。就像小偷偷东西戴着手套一样,所有痕迹什么的东西都没留下,指纹没留下,但是在心里这个痕迹你能去掉吗?你做了好事情心里的那样一种坦然坦荡,那样的一种安静愉悦。别人做了坏事情的时候,你看他心里边那种对自我的谴责,在心田上留下的那种痕迹能够绝掉吗?“绝迹易,绝行地难”,这个“地”就是心田。我们经常说心田,你在心里边觉得真的很难。所以这段话里边是一个连续的推理,说你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这个句式里边你也可以知道,老子讲话的逻辑,你要把他的逻辑理清楚了,你觉得他是一环扣一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终身不会遇到危险失败。

这一章里面特别强调的就是一开头的有关修炼的两个字--虚与静。我们再说一次,“虚”就是要保持单纯的心态。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就要想到:这是我生命里面当下唯一重要的事。《老子》书里面“虚”这个字出现五次,它不是指虚无的意思,而是说你让自己不执着,本身保持一种空的状态,但它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虚”这个字并不是虚幻或虚无,而是指一种单纯的情况,而这种“虚”本身充满无限的动力。

宋代的学者邵雍,就是《易经》的专家,他就特别强调老子对“虚”的重视。他认为老子得到“易之体”,也就是易经的本体。因为“易”就是变化,你要变化的话,就不能执着于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而是要保持一种虚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可能性都展现出来。

我们学到了老子的圣人修养的方法,有一个逻辑的顺序,基本上是要让你从虚的单纯与静的稳定出发,也就是从修炼自己开始。这种修炼是从外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老子的圣人修养的方法,有一个逻辑的顺序,基本上是要让你从虚的单纯与静的稳定出发,也就是从修炼自己开始。这种修炼是从外在收回到内在,让自己可以去“观”。宋朝一位学者程颢,他的诗里面有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也就是你从近的角度去观察万物,就会发现它们各自有其生存的姿态,鸢飞鱼跃,各有特色,显示无穷的生机。而人在万物里面就要尽量不要去轻举妄动,而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十六章(怎么样放下我执,人最大的痛苦是想永远拥有一个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v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