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群里的小伙伴就已经是过完年的状态了。
“现在越长大越觉得没有年味了。”闺蜜在群里抱怨说。
“那你来我家拜过年呀,我家热闹着呢。”我回复闺蜜。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因为缺少仪式感。”
小时候,左邻右舍一起准备年糕,小朋友眼巴巴的在旁边等着出炉,这就是仪式感。
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上山捡柴火,自己哼哧哼哧的也搬回一根,这就是仪式感。
小时候,家里的年前大清洁,全家分工合作,这就是仪式感。
小时候,看着新衣服,盼望着年到,这就是仪式感。
而长大后,年糕小吃,街上各种各样,随便买,简单方便。
长大后,天然气送到家,柴火已经不需要了。
长大后,年三十回家,家里的一切都已经搞定,就等着我们回来了。
长大后,新衣服想买就买,过年穿新衣已经不欣奇了。
环境改变,程序简化,也导致仪式感的缺失。但是,但是仪式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在我们家,过年的一定要有贴对联和挂灯笼,这是年三十的仪式感。这是全家老少一起合作,红红火火,营造过年的氛围。而到晚上,打麻将的父辈,看春晚的小辈,各有各的欢乐。
年初一的仪式感是吃完早餐,逛逛村口,找找同辈,聊聊天。
年初二,等着外嫁的姑姑、妹妹回来拜年。一个大家庭,麻将、扑克,一直欢乐到晚上。
年初三,是一个分割点,因为要值班哥哥会海口,因为要去娘家拜年,叔叔也不在家。人少,年味开始淡了。
没关系,人少不是年味变淡的理由。自娱自乐,享受过年的这几天假期,也很开心。
年初四,吃完早餐,觉得无所事事。躺在秋千上聊天,妈妈突然提议:“要不我们开车去玩吧。”“开车,可能堵车,骑摩托车吧,享受摩托车的自由。”就这么两句话,年初四和初五的行动已确定。
一家四口,两辆摩托车,踏上探索新的旅游景点路程。避开热门景点的拥堵,享受海边蓝天白云的美景。
年初六,收收心,收收行李。
7天的时间,天天充实而有趣, “年味淡了”与我们无关。
家庭的形式,决定过年的氛围。
年味的浓与淡,取决于家庭的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