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对孩子哭穷,TA是感恩亦或枷锁?

父母对孩子哭穷,TA是感恩亦或枷锁?

作者: 郁金香抗抑郁 | 来源:发表于2021-05-26 12:17 被阅读0次

    当值编辑 | 大花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营

    知乎上有个故事,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KFC买儿童餐。

    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孩子说了一句话:“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那孩子看着有7、8岁的样子,听完之后父子俩都没再说话。但从男孩低着的头和咀嚼食物的缓慢动作来看,他听懂了,也听进心里去了。

    大概在那位父亲眼里,自己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教育小孩的机会。一句话,既表明了自家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尽力去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父形象。

    不知道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消化这句话,只是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胡适对儿子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因为中国小孩,基本上都是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的。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参与同学之间的攀比。”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唉,你这补课费也太贵了,都够咱家好几个星期的生活费了。但你别担心,爸妈就是卖血也会送你去上学。”

    在父母看来,这些不过是不掺杂恶意又无关紧要的唠叨,然而落在年幼的孩子心里,却可能变成捆绑自己的诅咒。

    他们听到了父母的“潜台词”:“你看,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听我的话,将来报答我,孝敬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

    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心理医生曾奇峰说过一句话,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他们沉默不说,自责却不断蔓延,疾病开始悄悄滋生。

    知乎大V@巴赫爱喝胡辣汤,举过一个女孩的例子。

    8岁,她站在橱窗前,看见心仪的芭比娃娃,她会想:“虽然我很想要,但爸妈说过他们赚钱很辛苦,我不该这么不懂事,不能再给他们添加压力。”

    18岁,她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可脑袋里飘过的是父母说的“学艺术不稳定,学会计吧,将来进银行,好歹是铁饭碗。。她学着说服自己:“是啊,艺术还得砸钱。我不该做让父母为难的事,还是选择让他们高兴的专业吧。”

    26岁,她交了男朋友,男生提出要和她发生关系。她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进展太快,可转念一想:“他对我这么好,付出这么多,我拒绝他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

    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习惯于过度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她不敢拒绝,也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不敢去照顾、满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最终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有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笔债款,认为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没有索要幸福的底气,欠父母的还清就好。

    长大后的他,把自己视作负担。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没有丝毫尊严。

    有人在爸妈哭穷之后拼命克制天性去讨好父母,知道家里并没有那么穷的真相后开始叛逆。认为自己不配在阳光下行走,不配拥有温暖和爱。

    如果你幼小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一件商品,回过头来却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不要。”你此时绝不应该沾沾自喜地感到高兴。

    请不要让孩子来承受你的“付出感”和“牺牲感”

    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是不是父母不能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了?

    当然不是。

    半弧画完,添上另一笔半弧,才能凑成一个圆满的“圆”。

    在说完这句话后,把这个话题延伸出去,去做“呈现真实的教育”。

    01“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所以儿子,咱们一起开心地享受这顿饭,吃完咱们才能有精力有动力,你看书学习,爸爸工作打拼,赚更多的钱,吃更多好吃的。”

    02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说实话,这对爸爸来说挺贵,但偶尔花钱去享受一次美好的事物,也能很值得。你喜欢的话就要加油啦,希望以后你可以比爸爸厉害,轻松买单。”

    03“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虽然爸爸现在的收入不高,可能还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还没机会体验,不过没钱不代表低人一等,以后机会长着呢,我们各自努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看过伊朗电影,《小鞋子》吗?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连双像样的鞋子都买不起,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

    承受着班上同学目光的洗礼,忍耐着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奔跑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

    可贫穷没有打垮这家人。因为豁达又积极的父亲,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挣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不是跟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去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两个小孩,善良且积极。

    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磨灭孩子心性的杀手。

    得到正确的爱的孩子,今后才能正确地爱自己、爱别人

    抖音上有一个视频,一个小姑娘长大过程中,母亲不断给她灌输,家里是如何地穷,自己是如何不容易,才把她养活、养大。女孩长大后,觉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如果没有花合理,就是一份深深的罪孽。

    她的成长过程中,背负了母亲一生的牺牲。终于,某一天,当母亲再一次诉说人生艰辛,要她节省、感恩的时刻。她终于忍不住了,大喊一声:如果养我有那么难,你们当初为何要生我。说完后,泪流满面。

    她觉得对牺牲所有养育她的母亲吼是大逆不道,但她又觉得自己的一生背负了太大的压力,因为她的出生,让她的家庭变得如此贫穷,让她的母亲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她甚至觉得自己活着都是一种罪孽。

    试问,这样的她如何敢再爱自己,不会爱自己的人又如何懂得去爱别人。

    她这样压抑、卑微、谨小慎微,敏感、抑郁、焦虑,这样的结果是她妈妈生养她所要的结果吗?

    她甚至还觉得,只有按照母亲的要求行事,我才能获得爱和尊重,否则,就是背叛母亲一生辛苦地付出。

    长大后,他们也只发展出有条件的自尊——必须符合某种标准(通常是外界的),我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带着这样的价值观,时刻检视自己的表现是否达标,自我价值随时受到威胁的不安全感就形成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这样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也挺好的。

    但这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就是自身可能并不真正认同那些标准。在努力达到那些标准时,会极度不喜欢、不自由。就像带着镣铐跳舞,驮着枷锁前行。而且没有能够发展出真正的自我,难以体验到「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美好。

    此刻,我们希望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感、牺牲感 ,能在这一届孩子身上止步。ta能成长起来,并能正确地好好地爱ta的孩子。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对孩子哭穷,TA是感恩亦或枷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za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