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904838/c11c2a5f110246a7.jpg)
01
穷有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感受,或许只是简单的买个早饭,刷个地铁卡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一些人的心里它都会无时不刻充斥的着穷的气息。
你说他真的有那么穷吗?好像也不是,你说他不穷吗?却总是感觉很穷。
其实穷和富一样真的很难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以及标准都无法判定这个人是真的穷还是真的富,它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就可以草率下定论的,所以,所谓的穷与富,真与假,还是有很多的留白值得让我们去思考。
但是,当一个人长时间的感觉自己很穷的话,那么这种无心的有意识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主观的潜意识吞噬你的血液、蚕食你的大脑、控制你的精神。
有些人是真穷,有些人是哭穷,后者比前者更可怕。
穷真的没什么,毕竟在我身边穷过来的家庭比比皆是。但是长时间的哭穷就像播种一颗毒瘤,逐渐压抑你美好的欲望,克制你应有的冲动,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你的人生。
02
就在今天上午我和我妹还有我妈我们一起开视频,忽然聊到了减肥话题,我就和我妹说:“我给你买个便携式迷你榨汁机吧,这样你平时饿的时候可以榨一些果汁或者蔬菜汁。”
还没等我妹开口回应,我妈就开始在一旁叨唠着:“哎呀,买这个干什么,这有什么用”,“浪费钱,不值得”,“专家说要自己嚼才健康,哪有人把这些打成糊糊吃的”···真是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推,说的好像我们准备在南极买房似的。有些不厌其烦甚至有点不可理喻。
等她停止了唠叨,我妹就好像之前的事情没发生过似的回答我:“行,我正好也想买一个,刚好5月5号有活动,你帮我看一个把链接发给我吧。”我应了一句好的这个话题算是过去了。
我们都知道这是无声的抗议,也算是对于我妈吐槽的一种妥协。以上这段对话其实从头到尾她没有说一个穷字,但每一句扎心的潜台词都是围绕着穷来展开的。
一直以来,这种对话模式在我们家早已成了一种常态,从小时候努力压制自己的欲望到长大后自给自足的反抗,说实在的,我们“赢”了,但赢的一点儿都不开心。
一百块钱不到的榨汁机,忽然间让我有了好像亏欠谁2块钱都还不起的罪恶感。这种感觉让你有一种不配或是不应该率先得到某样美好事物的负罪与内疚感,往往只有他/她先得到了,你的拥有才会显得理所应当、自然而然。
03
还记得小时候在小卖部看店子,有一个两块钱的面包,方方正正、油的发亮,一看就很好吃的那种。有个男生经常来这里买这个面包,有时候买两包,有时候买五包,只要一上架它就会立马被抢至一空,甚至那个男生还会让我们帮他预留,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
每次卖完的时候我都会和自己说,明天进货了一定要买一个尝尝,但每次它摆在面前的时候我都会拖到下次,反反复复就这样,直到走的那天我都没有买一个尝一下什么味道。
两块钱的面包,我妈又不在旁边,我大可以买一个尝尝,告诉自己还不错或是不好吃,起码可以死了心。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但当时的我就是觉得自己不能吃,没必要,浪费钱。我妈都没吃,她都可以不吃,我心想我也可以的。
也不是觉得自己不配,只是觉得不应该。或许就是觉得不配。我能说这是我妈长时间以来强行给我灌输的思想吗,似乎不能。
我在想为什么小时候总是想着快快长大,大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化被动于主动。
如果每个父母都要持证上岗的话,那么我想至少80%的人的童年生活至少是治愈的。但这不可能发生,成为父母不是交易,而我们大多也是因爱而生。
我不太想抓着某一个不起眼的小点拿着百倍的放大镜让自己拼命的陷进去,但真的没办法,人有时候就是容不下这么一个小点,你知道它不是污点,但是你总觉得它就是污点,影响着你还膈应你。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穷的行为是一种圈地为牢,自寻苦恼的举动。父母那辈也许理解不了,但我们应该努力跳出这个怪圈甚至跑出这片阴霾。物质上的贫瘠很容易补救,精神上富有有时候真的需要放过自己重新来过。如果觉得自己不配,那就努力让自己配得上。
他们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是第一次当小孩,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选择甚至抉择,一切都在成为过去变成历史,它的存在不是让我们记恨什么,而是作为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