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史(后续)

作者: 风云义_闽魏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23:14 被阅读1次

          698年,大祚荣以契丹、奚、突厥联合抗唐阻断唐朝到东北的道路为契机,率众东进建立以粟末靺鞨王室为主体,集白山靺鞨和高句丽遗民的国家——震国(一说振国或靺鞨),713年改国号为渤海国,并接受唐玄宗册封,肇基了229年的国祚。

            719年,高王大祚荣死后,其嫡长子大武艺继位,是为渤海武王,自行建元“仁安”,大武艺统治期间“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发动了对黑水靺鞨统一战争的军事行动、与其弟大门艺争权夺利的内斗和联合日本抗礼唐朝的对外战争。

            737年,大武艺去世,中子大钦茂继位为文王,改元“大兴”,并使用“皇上”、“圣人”等尊号。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为渤海国的文治时期,治国方略得当,积极吸收和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制定基本国策,建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监一院一局十卫制,使渤海国由落后的渔猎经济转变为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并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贸活动,遣唐聘日次数之多,规模之宏大。安史之乱后,文王大钦茂审时度势,采用中立态度,使渤海国免受战祸波及。

          793年,大钦茂去世后,由于嫡长子大宏临早夭,次子大贞干留唐充宿卫,三子大英俊和四子大嵩璘均末获嗣,王权旁落族弟大元义之手。废王大元义上台数月,因其继位不正且常“猜虐”被“国人”杀死。

            大元义被杀同年,大宏临儿子大华玙继位为渤海国的第五代国王,是为成王,改元“中兴”。

            794年,成王大华玙不明不白死后,由于大贞干留宿唐廷,大英俊留唐时与“盗修龙衮”有关,因此大嵩璘继位。康王大嵩璘在位16年,采用内柔外刚、灵活果断的策略稳定了自文王大钦茂死后国内混乱的局面,使渤海国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轨迹,继承先王伟绩,延续王国大业,朝廷纲常依旧,国土完好如初。

              808年,唐王大嵩璘死后,其子大元瑜继位为定王,改元“永德”。定王大元瑜是一位保境安民、恪守祖制的守成之君,执政不足5年。

            812年,定王大元瑜死后,长弟大言义嗣位为渤海国第八代国王——僖王,并改元“朱雀”。

              818年,僖王大言义死后,其弟大明忠即位为渤海简王,在位不足半年。

              同年,大明忠从父大仁秀(其四世祖大野勃为高王大祚荣弟弟)继位,改元“建兴”,渤海国步入中兴时期。宣王大仁秀是一个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君王,他稳定渤海国二十多年的动荡,缓解国内矛盾,推崇儒家思想,扩大与唐朝、日本的交流。819年,大仁秀挥师南下向新罗扩张,后又“北略诸部”,形成“地方五千里”的疆域,疆土基本格局形成,渤海国进入全盛时期。

            830年,宣王大仁秀去世后,由于其子大新德早夭,大彝震以嫡孙身份嗣位,并改元“咸和”,渤海国自此以后,诸王年号及谥号皆失载。如果说宣王大仁秀与武王大武艺一样以武略功卓,那么大彝震就同文王大钦茂一般以文治绩著,渤海国在其统治期间进一步发展,为“海东盛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857年,大彝震死后,由其弟大虔晃承位为渤海国第十二代国王。

            871年,大虔晃病故,其孙大玄锡立,渤海国“至是遂为海东盛国”。

            895年,大玄锡去世,大玮瑎继立。此时,渤海国社会矛盾重重,统治阶级分崩离析,国势渐衰,国力与军力严重削弱,在与西邻强大的契丹角逐中处于劣势,并最终为其所灭。

            906年,大諲譔登上渤海末王的王位,在位期间无力扭转颓势,最终于926年为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渤海国史(后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za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