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们最终长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当我在网络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相当的震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何以让孩子对父母恨到这个地步?
看罢《林徽因传》(林彬著),我突然想,如果当年林徽因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最终是否还会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林徽因?
林徽因1.jpg
1920年春天,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决定带女儿前往欧洲考察,临行前他写信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传》P22
林长民想带女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女儿开拓眼界、开阔心胸,后来,林徽因成为公认的民国时期的大才女,而此次欧洲之旅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识建筑之美,立下宏愿
1920年5月,经过长达36天的海上旅行,林徽因父女抵达法国马赛港,第一次见到西方建筑,她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深深吸引,她伦敦的女房东——一位建筑家告诉她,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而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和艺术,女房东带着林徽因作图、写生,让她体验到建筑师的智慧和充满艺术的美感。 林徽因2.jpg林徽因对采访她的美国同学比林斯说:我曾跟随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欧洲之行,将一颗成为建筑师的种子埋进了那个17岁少女的心!这段经历,提高了她对建筑的审美能力,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从沈阳故宫那个不惹人注意的八旗亭,她能看到整体建筑的和谐、层次的变化、主次的分明,感受到了建筑师的匠心独具。
林徽因对追求她的梁思成说,她以后要学建筑。梁思成后来回忆说:“当时我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科学,因为我爱绘画,所以我选择了建筑这门专业。”
林徽因的见识,为两人确定了终身的努力方向! 林徽因2.jpg胸怀远大志向,心系祖国
林徽因说,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它会以一个民族特有的风格,向人们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她为中国建筑中表现出的人和天地的关系感到自豪。
解放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迁居四川李庄,一边是缺医少药受肺结核病痛的折磨,一边是靠典当衣物维持生活的窘境,当美国朋友费正清夫妇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同时也可以在美国帮他们找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可是被他们婉言谢绝了: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
1949年初,梁思成夫妇召集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日以继夜地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硬是用手工劳动,完成了厚厚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成为解放战争中,部队转战南北,保护文物在战火中免遭破坏的指令和依据。
解放后,林徽因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而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林徽因的胸怀,成就了一生的伟大事业!
林徽因3.jpg走出生活困扰,勇敢前进
林徽因的成就不仅限于建筑领域,在欧洲期间,徐志摩激发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她在文学方面也有一番成就,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和散文、剧本。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确实是个奇女子,但她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家庭琐事的苦恼,《林徽因传》中提及的,除了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还有她与梁思成家人的矛盾、带孩子的疲惫、入不敷出的艰辛、疾病纠缠的痛苦等等,但是,林徽因的心胸开阔,总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痛击。
那年,青年作家萧乾慕名前去拜访,本以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林徽因,会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待客人,没想到她却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轻盈潇洒,她的脸上稍有一点病后的倦意,但青春美丽是遮掩不住的,他要见的那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竟如一首纯净的诗。
生活拮据的时候,林徽因一面和从当铺回来的梁思成打趣“把这支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一面躺在床上读梁思成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让自己的思想变得丰盈。
林徽因与梁思成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考察时住宿、交通极其不便利,她反而说:假使坐汽车或火车,则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停留的机会,我们所错过的古建,是如何的可惜……
林徽因用她的乐观豁达,获得了满满的幸福!
林徽因4.jpg
[奋斗][奋斗][奋斗]林徽因终究没有辜负父亲,活成了父亲期待的样子,成了那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那个极具审美能力的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