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是中考的第一天,端午遇到中考注定有许多人无法安然过端午了。我就是其中之一。
昨天一场暴雨,县城许多地段都进入看海模式,搞不清楚路况,决定今天提前出发去上班,万一路上有情况也有时间应对。端午节的早晨,不到七点就出发了,一路上很顺利,路上的积水都退下去了,没有遇到任何麻烦。紧张了一天,工作结束后,长长地出了口气。终于可以放松下了。已经快六点了,忙了一天,也没有顾上端午节的事,晚上买点糖糕、油角补偿一下吧,仪式感也还是要有的嘛。
骑车径直去了回民街路口的老字号李家烧饼,竟然关门了。张家馓子今天应该也会炸糖糕、油角的,掉头去了张家馓子。远远地看见张家馓子开着门,门口空无一人,心想运气不错,不用排队了。到了门口问有糖糕、油角吗?
门口坐着的老大娘说:卖完了。
看样子这个点还在外边晃荡买糖糕、油角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不甘心端午节就这么平淡的过去,我又跑到仆人商厦路口碰碰运气,结果也没有碰到惊喜,依然两手空空。接受现实吧,这个端午只能这样了。
这么平淡的端午与记忆中的浓浓气氛的端午形成强烈反差。
小时候住在工厂大院,家属院是一排排的瓦房,一家一间或一家两间,门挨着门。家家户户门都是敞着的,只有家里没人或者晚上睡觉才把门关上锁了。所以,家属院里也没有什么秘密,家长里短的,不要半天就全厂尽知了。
到了端午节,家家都会包粽子。端午节前,勤快的主妇就早早的起来去菜市场买粽叶去了,去的早,粽叶又大又新鲜。买回来放在锅里煮一下,用剪子把宽的一头的梗剪掉,一把一把,剪的齐刷刷的,放在凉水里泡着。糯米提前泡上,这时就泡好了,再准备点蜜枣和绳子,就开始包了。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看那粽叶在主妇们的手里,两三下就成了一个三角的、四角的粽子。一般都是两三家在一起包,今天在你家包,明天去我家包,一包就是半天。粽子包好了放在大锅里煮开,再用小火煮两个小时,然后放在煤球炉上焖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能吃上甜甜糯糯的粽子了。这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了,大人们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就没有人管了,打着找妈妈的理由去各家串门。有时就坐在旁边,听大人唠着闲嗑,看着粽叶和糯米神奇地变成粽子。时光就这么慢慢悠悠地过去了。
一般端午节的前一两天或当天开始炸糖糕、油角。糖糕、油角的面是烫面,包糖的,包成圆的,就是糖糕;包韭菜鸡蛋的,包成饺子的形状,就是油角。不想麻烦的,就去路口买。端午节时,各大路口会有临时摊子,专门炸糖糕、油角卖,常常供不应求。眼巴巴地看着炸一锅出来,就被一个人包圆了,看着那人高兴地拿纸包了,回去吃饭,心里那个羡慕啊。没办法,只好等下一锅。炸糖糕的锅很大,烧着柴火,火很旺,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油咕嘟咕嘟冒着泡。站在旁边等,热一身汗。等到买到自己的那一份,顾不得热,飞奔回去,家里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端午节还会煮鸡蛋和咸鸭蛋。咸鸭蛋春天就腌上了,这时拿出来,刚刚好,不咸不淡。敲开鸭蛋空地一头,用筷子一戳,咸蛋黄的红油就流了出来,蛋白也软软的,很新鲜。有的鸭蛋黄还沙沙的,特别好吃。早晨拿一个馍一个咸鸭蛋,就跑去上学了,很少坐在桌前安安静静地吃完早饭。
我们厂的主妇们还会给孩子们结一个网兜,用各色丝线交错打结,打成一个彩色网兜,下边再留一个穗子。孩子们把粽子、鸡蛋、鸭蛋放进去,挂在脖子上,饿了就吃一个。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炫耀。那时候,一兜粽子和鸭蛋,就能让孩子满足了。
还有香包。一开始,妈妈用碎布包上棉花和香粉,给我做了香包。后来,妈妈说我大了,嫌麻烦,不给我做了。我就自己作,在家里翻箱倒柜找碎布,居然找到了一块儿粉色的碎布,用剪子剪成心形,用针缝上,留一个口,塞进包着香粉的棉花,再缝上。下边还缝个穗子,再搓一根线,挂在脖子上,香香的,还驱蚊。
当然,还会插艾叶。
那时候的端午,每一家都认真对待,每一年也都认真对待。
现在的端午,各种东西都是买,粽子买的,鸭蛋买的,香包买的,糖糕、油角还没买到,没有一点期待。
真的很怀念儿时的端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