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
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
1、制定给药方案的一般策略
(1)获取患者的个体数据
(2)按群体参数计算初始剂量方案,并用此方案进行治疗
(3)患者评估:个体药效学(疗效、不良反应)和药动学(血药浓度)
(4)必要时按个体数据重新计算剂量方案
2、根据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1)半衰期小于30min:维持药物有效治疗浓度有较大困难。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一般要静脉滴住给药;
治疗指数高的药物也可分次给药,但维持量药随给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样才能保证血药浓度始终高于最低有效浓度。
(2)半衰期在30min~8h:主要考虑治疗指数和用药的方便性。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每个半衰期给药1次,也可静脉滴住给药;
治疗指数高的药物可每1~3个半衰期给药1次。
(3)半衰期在8~24h:每个半衰期给药1次,若需要立即达到稳态,可首剂加倍。
(4)半衰期大于24h:每天给药1次较为方便,可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若需要立即达到稳态,可首剂加倍。
3、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
通过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达到所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药物不良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按照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型:可分为3型,即A型、B型、C型。
(1)A型(量变型异常):
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均属于A型不良发生。
特点:常见、计量相关、时间关系较明确、可重复性、在上市前常可发现。
(2)B型(质变型异常):
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药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特点:罕见、非预期的、较严重、时间关系明确。
(3)C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特点: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指药物)、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不可重现、机制不清(例如妊娠期妇女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指青春期后患阴道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