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下圆拱中的木道穿过古桥,仿佛穿越了古今,眼前豁然开朗,好一片澄澈的水域,真“潭面无风镜未磨”,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
阳光覆盖在水面上,湖水呈现出清浅的淡绿,那就是一块硕大的青白和田玉呀。
极目远望,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楼临水而立,那应该就是芙蓉楼吧,不由心向往之。
红色的木道,红色的栏杆,蜿蜒通向那楼,犹如绚丽的彩虹,映着淡绿的湖水,真是一幅明丽的图画。突然很开心——此时此刻走在这美丽道路上的我们,都是画中人呢。
一边美滋滋地想着,一边赏景,长长的道路很快被我们丈量完毕,依稀只是一瞬间。
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我们来了。
没有什么游人,也许是时间还早,也许是游人都去了金山的核心区域——金山寺,芙蓉楼静静地站立着,犹如一位隐士高人。
眼前的芙蓉楼是重檐歇山式风格,分为上下两层。资料称,它高19米,占地1000多平方米。整个芙蓉楼景区由三部分组成:中心的芙蓉楼、东北的冰心榭,以及东南的掬月亭,它们通过曲槛和回廊相互贯通。
而我心心念念的只有这个芙蓉楼,围着它左转右转,这个角度,那个方向,最终也没有拍好它。
芙蓉楼不高,可是很立体,很丰厚,就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用一张照片完美地展现它?痴人说梦!就下面这张将就着看吧。
芙蓉楼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喜欢芙蓉楼,其实是喜欢让它得名的王昌龄的那首诗——《芙蓉楼送辛渐》,更准确地说,是那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爱屋及乌,这也算是人类的一种可爱吧。
芙蓉楼,又名千秋楼。它也是颇有历史的,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原来的位置是在镇江市月华山上。可惜,无情的战乱毁了它。
我们看到的这座楼是1992年镇江市重新修建的,从美学角度来说,我觉得堪称完美。身居楼中,四面皆景,与对岸的金山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悬挂在2楼正中央的匾额“芙蓉楼”,是江 泽民同志1992年来视察时亲笔题写的。
“芙蓉楼”是江 泽民所题可是,因为是重建的,总觉得缺少了一份穿越千年风霜的厚重,对它的敬重便淡了许多,好浅薄的我呀。纵然如此,也还是喜欢它,因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出生贫寒,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这份“冰心”,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742年,当时王昌龄是江宁(今南京)的县丞,之前他被贬到岭南,740年刚刚遇赦被朝廷派来任此职,仍属谪宦。
这时候他的好朋友辛渐,准备从镇江渡江,经过扬州,沿着运河去洛阳。
估计王昌龄是陪着自己的好朋友,从江宁来到了镇江,然后在此分别,因而写下了两首送别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说起来,这“冰心”“玉壶”是很有历史渊源的。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诗人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后来开元名相姚崇作《冰壶诫》,使这一意象更深入人心,李白、王维、崔颢等著名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励。
如今,这里已经被设为芙蓉楼廉政文化课堂,推广“冰壶”美德: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做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
人啊,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坦荡荡地认为自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么,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凡老百姓,他都是了不起的人。
2024年5月10日拍于芙蓉楼门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