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人类的困惑都差不多,古人的思想对当今的人仍有指导意义。
人生其实很简单,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
与自己和解最重要的是和过去和解,过去经历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些经历。
有人说,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潜在决定这我们的人生。尤其现在大肆宣传的原生家庭论,但你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绝对的。那些幼年经历悲惨的人,难道余生都要或在阴影中,这太不公平了。你再看现实生活中,反面例子随处可见。有些事情你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看待,你觉得是事儿,那就会影响你,你不觉得是事儿,就不会对你有很大影响。
大多数人的困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如果人们都有这觉悟,人和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了。
很多人纠结于“如果…,一切就会不同。”,但实际上假设条件满足了,一切依然不会有什么不同。这种假设是一种对现实对当下的逃避。有人说,如果当年读个热门专业,一切都会不同。但实际上,即使你读了热门专业,你的人生路上会有新的挑战在等着你。而读冷门专业且在工作上节节突破快速成长的人大有人在。
年轻的时候经常幻想如果有多少多少存款该多惬意啊,真有了这么多存款实际上也并没那么惬意,因为新的挑战更迫切,如何在职业道路上快速成长远比物质的积累更有意义。
自卑和优越感都源自于比较。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不断超越自我。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得灌输竞争意识,和兄弟姐妹争有限的物质资源,和同学们争考试名次,和同事争优争奖励。
这种竞争意识不仅会带来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也让我们很少能与人合作,都想站在最瞩目的位置,结果各干各的导致干不出什么显著的成果。我们的企业也缺少协作精神,企业一窝蜂似的追热点,互联网公司参与芯片研发,地产公司参与养殖业…企业不是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造价值吗,难怪在很多领域都不见成果。
关注和在意外界的认可,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
个体的价值在于,你能向外界提供什么,而不是在于能从外界获取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