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流的声音
前奏一 一切从混沌开始

前奏一 一切从混沌开始

作者: 登高鉴风景 | 来源:发表于2020-08-29 09:51 被阅读0次

    我是谁?

    天地始于混沌。混沌,表示天地未开的状态。

    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一万八千年之后,盘古突然醒来,劈开混沌,形成天地,并用身体撑住天地,天地逐渐稳定,而盘古倒下了,死后身体化为万物。这就是中国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无独有偶,在《庄子·应帝王》里也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创世神故事:南海之神叫倏,北海之神叫忽,中央之神叫混沌。有一天倏和忽相聚于中央,混沌尽地主之谊,倏与忽为了报答混沌就说,人都有七窍:视、听、食、息,而混沌一窍都没有,我们为混沌凿开七窍吧。就这样倏与忽一起一天为混沌凿开一窍,到第七天,七窍全通,而混沌却死了。

    倏忽,指很快地,忽而间,时间很快的意思,这个神话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倏忽为混沌凿开七窍,混沌当然死了,但有着七窍的“人”诞生了。

    在广为流传的西方《圣经·创世纪》里,上帝创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无声的太空飘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空气和天,第三天创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了天上星辰、用来划分季节和年,第五天上帝创造了鱼、鸟等各种动物,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

    故事多么地神奇美妙,又是多么的神似......在东西方各大文明的神话体系中,开篇都是创世神话,不是巧合,它们首先都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世界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诞生的。

    通古今之变,穷宇宙之易。倏忽之变“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有来者渐矣。”我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创世神话的追问,即生命与宇宙的起源问题,是哲学面对的首要命题。我一直坚信,这个混沌的开始幂幂之中在启示着我们什么?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这是后来东汉时期的太史令张衡院士给我们描述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天像鸡蛋一样充满水,天的形状如鸡蛋一样是椭圆的,大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漂浮在天中。

    一直有一个古老的悖论命题,创世之初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答案很简单,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陆生、从无机物到原始生命——这一切都是从混沌开始的。

    蛋是圆的,地球是圆的,日月星辰是圆的,天作之合的蛋孕育了一切。地球,这个在茫茫宇宙中的蓝色星球,在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光年,在太阳风、流星雨、磁暴场之后,就如一颗种子,有了合适的温度、空气和水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生命的出现,这个“如鸡子”的星球才有了这般的美丽,但最为伟大的生命是“人”的孕育。一万八千年之后,多少个一万八千年之后,两千多个孕期,一个叫盘古的“人”终于孕育成形了,终于出生站起来了——

    从猿到人的伟大转变,万物之灵的诞生,何尝不是这个星球开天辟地最伟大事件,犹如巨人挥过巨斧,一声巨响,混沌不再,黑暗远去,光明一片,上面轻而清的东西叫天,下面重而浊的东西叫地。站稳了,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原来这么高,地原来这么厚,从此,人便屹立在天地之间了。放眼望去,天圆地方,天地之间是多么的神奇,四时吹着的风像人的呼吸、飘动着的云;隆隆的雷声如巨人的长啸呐喊,那明亮的太阳和月亮就像巨人的双眼;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像巨人伸开的四肢;辽阔的大地像巨人的身躯,奔流不息的江河像巨人身上密布的血脉,五脏六腑就是湖泊大泽,滋润万物的雨露风霜多么像巨人劳作时流出的汗水......

    创世神话是“道”的开始,是哲学的前世,读上古神话传说,其实在悟哲学智慧中的本真与淳朴,那些动人神话中蕴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那些神话传说意味深长呈现在我们面前,至今对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我从哪儿来

    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湖泊,有了花草树木,有了鸟兽虫鱼,但没有人类,世界显得寂寞冷清,于是,又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现世了。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用黄泥和水照着自己的样子揉捏了“人”,又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造人的神话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反映了自制的陶器在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如何让人类生生世世、代代繁衍下去,这个伟大使命当仁不让地落在了伟大的母性身上。母亲们年复一年地创造着“人”,日复一日地照管着自己的孩子,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娃娃们容貌不同、性格相异、举止有别,能够落地了,蹦蹦跳跳,吵吵闹闹,十分神气,长大了,一个个、一群群的人,离开母亲,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没有多长时间,整个世界都布满了人......

    生命如歌,人类的繁衍和诞生,最伟大的就是母性,母亲最爱自己的孩子,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当灾难来临之时,女娲补天神话,续写了伟大母亲的传奇。面对灾难,主导着整个母系社会中的当家人,勇敢地带领着人们,用36500块五彩石,历经36500个日日夜夜将天补好。女娲造人大致反映了母系时代对伟大母性的崇拜和敬意。

    社会发展到了现在,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的还是类人猿变的,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几个石头磨过,远古先祖的腰杆越来越挺直,双手原来越灵巧,心智越来越开化。风雨如磐,筚路蓝缕,当我们的远古先祖从森林里走出来之后,用集体的智慧和辛劳的汗水,伴随着石器革命、农业革命,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乾坤颠倒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来自于各种名气很大的笔记、诗文、散文以及个人著述等,但都是片段,包括《书经》、《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墨子》、《荀子》、《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五帝本纪》、《三五历记》、《帝王世纪》等,众说纷纭,版本复杂,不成体系,更不成神仙体系。

    对于谁是创世神话中的“第一人”,传说区域不同,民间信仰不同,历来争议不断,不过,意见比较一致的中国鼎鼎大名的创世神有五位——盘古、女娲、伏羲、昊天、三清。

    女娲是中国历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创世神,神话传说分布的区域最广,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化育万物、女娲创造乐器。那时出生的女娃也可以叫女娲,勤劳的母亲,含辛茹苦,勇敢无畏,不同的民族给与了母系社会人类之母最高的尊称,历史褒誉称号最多,这个传说大家都意见一致。谁对此有怀疑,谁就不是娘养的。

    盘古在汉、白、瑶、怒等族中早有传说,大名出现已经到了三国,但后来者居上,实在是三国吴人徐整把这个传说构思的精致奇妙:“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混沌之初,朦朦胧胧、无边无际的一团大气,萌芽滋生了一切,天地从这里开始分别,阴阳之气不断的运动着,分布着,变化着,终于元气中和孕育了人。这个桥段后来被东汉张道陵在立派立门时,抢注商标,把盘古立为道教创世神,盘古成为元始天尊化身之一。

    昊天上帝是这是中国最早的上帝,也称为皇天,最早记载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史书《书经》。天是不是帝,帝是不是天,也经历了分分合合的过程,也成为儒门中人头疼研究的经典命题,没有“天”的儒家学说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就有了历代儒学思想家们动不动的“问天”历史。《书经》曾经孔子整理过,在汉以后有了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尚书》,于是,“皇为上,帝为下”,历代“天子”的老子当然就是皇天上帝,成为儒教的最高神。

    伏羲是古代父系社会的创世神,最早记录于的楚帛书中,这幅1942年9月楚墓中被盗掘出土的绘在丝织物上的彩色书画,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楚帛书有图有文字,描绘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伏羲的传说已经很接人气了。伏羲是父系社会的“王”,沾了女娲的人气,广泛流传,又超越女娲,更做了一件男人做的事情——一拟太极,一画开天。这一画,世间万物滋生,并发明创造了原始哲学——八卦。传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以兄妹婚配,从此,华夏民族就成了龙的传人。如今,龙已经不在那么神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龙舟、龙灯、舞龙、龙的吉祥物,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三清是典型的道家标签,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一气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道化为三清,三清合体为道。”这就是“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观里排坐坐,三清天尊怎么上座:老子天下第一,老君天上第一,三清是老子的三个影子而已,当然是老子居中。

    创世神的神话冲突再塑造其实是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进化进程的冲突,是后来父权、夫权、男权主宰社会和家庭之后的“男性标记”,男尊女卑,逆向而行的等级思维,认为世界万物间存在等级,男性处在最高层,女性在其下。

    “男率女,女从男”就这样了吗?这个问题你以为是一个简单的男人当权还是女人当权的两性权利问题吗,不,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关系问题:阴阳的从属关系。

    从殷商时代史料上“先坤后乾”到了周文王时后天八卦,《易经》中已经是乾坤颠倒,先乾后坤。到了西汉中期,“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专家董仲舒大人不是吃干饭的,炮制的三条著名绳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从这里来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来历是有深刻背景的。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神土;率土之滨,莫非子民”,只不过儒家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春秋笔法一描,一切都变了味,皇天嗣息是天子和大大小小的王侯,女娲亲手捏得人是皇族贵人,而随手甩成人形的,当然就是丑陋的贱民草民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前奏一 一切从混沌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pd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