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达·芬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高智商不是制造出来的

达·芬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高智商不是制造出来的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12-18 17:21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达·芬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达·芬奇是个天才。不但是天才,而且还是全才。他懂科学、懂艺术、懂工程,会设计建筑和桥梁、还能设计武器,他发明了被今天的青年津津乐道的睡眠法和记忆法,亲自解剖过人体,留下充满想象力的笔记……当然还有《蒙娜丽莎》这样的不朽画作,等等。

像这样的人物,伟大确实是伟大,但是后世的人,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对他有所“神化”。

比如说,人们也许对伟大人物的作品做过度的解读。也许画家只是随意地画了一笔,后世的专家就说这一笔画得如何高级、怎么怎么独具匠心。画家本人要是听到这番解读,可能哈哈大笑。禅宗有句话叫“高推圣境”,是不是把别人一些很平常的东西,给神圣化了呢?

1.《蒙娜丽莎》与运气

声望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历史对历史人物从来都没有过什么客观公正的盖棺定论。

达·芬奇,是活跃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人物。当时就被视为天才,此后也不断有学者说达·芬奇是天才,但是一直到19世纪以前,他并没有太多的粉丝。

现在世界上最贵和最著名的画,都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据说卢浮宫的参观者中,有80%的人就是冲着《蒙娜丽莎》这一幅画去的。可是在20世纪之前,从来都没有人说《蒙娜丽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画,没有人说它是文艺复兴期间最好的画,甚至人们也不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个人作品中最好的。 那么为什么《蒙娜丽莎》今天有这么高的声望呢?

首先,《蒙娜丽莎》是最早进入卢浮宫展览的艺术品之一。这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有利于成为“经典”。

19世纪末,法国知识界有人对《蒙娜丽莎》表达了兴趣,认为她身上有某种女性的神秘气质。但是仅此而已。《蒙娜丽莎》并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1878年,有人对《蒙娜丽莎》的评价是,这是达·芬奇、在卢浮宫里、最好的作品。注意这两个限定词,评论家可没说它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

《蒙娜丽莎》真正为世人所知,很可能是因为1911年发生的一起离奇的盗窃案。《蒙娜丽莎》被盗了,后来又被追回了。整个事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商家开始生产《蒙娜丽莎》的复制品让粉丝购买。

从1962到1963年,《蒙娜丽莎》被送到美国展出,吸引了几百万观众。这次美国之行是不是对《蒙娜丽莎》的声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年爱因斯坦从一个物理学家中的名人变成世界名人,关键时刻就是他第一次到美国访问。能出多大的名,也许取决于美国记者怎么写。

现在看百科词条,人们对《蒙娜丽莎》有各种各样的解读,还有各种神秘的说法 —— 画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神秘微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的确是一幅给人带来丰富体验的画。但是如果拿另外一幅文艺复兴时期名人的画,如果你也花这么大的功夫,是不是也能挖掘出来各种有意思的细节信息呢?

《蒙娜丽莎》这幅画到底好在哪儿呢?最后你会发现,人们列举出来的各种理由只不过是说《蒙娜丽莎》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她更像《蒙娜丽莎》。

也许是因为喜欢《蒙娜丽莎》,所以喜欢《蒙娜丽莎》?

2.《蒙娜丽莎》好在哪

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出版了一本达·芬奇的传记。艾萨克森大概是现在最当红的传记作家,他的选题都是不世出的牛人,他给爱因斯坦、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乔布斯都写过传记。

艾萨克森说,《蒙娜丽莎》好就好在它已经不是一幅普通的 2D 油画:达·芬奇在上面使用了“增强现实”的技术。

首先,达·芬奇特别擅长解剖学,他尤其对面部肌肉特别了解,知道什么表情是由哪些肌肉群的动作导致的,特别是控制嘴唇的肌肉。解剖学的知识使得他这幅画特别有层次感,使人感觉特别真实。

其次,达·芬奇有科学见识。达·芬奇知道,人的眼睛看东西,光线并不是只集中在眼睛中间的一点,而是整个眼球都要用到。你用眼睛中间看,看到的是精细的结构;而如果你用眼球外围的区域看,你就看不清精细的结构了,但是你能更好地体察到*光影*。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据此对《蒙娜丽莎》有一个解读。她说,达·芬奇在主人公嘴角的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很细微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不笑的。因为这个细微结构,当你盯着蒙娜丽莎的嘴看的时候,因为你能看到细节,你就不会觉得她是在笑。但是如果你是盯着她的眼睛看,或者盯着她的手看,反正是当你把聚焦偏离她的嘴的时候,你就是在用眼睛的余光去感受她的嘴,你感受到的就不是嘴部的细节了,而是光影的层次—— 而这个光影的层次是在微笑!

体会一下 ——

她说的有点玄。

总而言之,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蒙娜丽莎》这幅画好就好在,如果你盯着她的嘴看,她就不是在对你笑,你要看别的地方,她又是在对着你笑。

换句话说,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居然画出了一种互动的感觉!蒙娜丽莎居然能感觉到你的眼神!这不就增强现实吗?

艾萨克森说,达·芬奇之所以这么画,是为了表达一个哲学观念。蒙娜丽莎到底是对我笑了还是没笑?永远不可能了解别人的真实感情。这就是所谓的“神秘”微笑。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个成就不是上天赐予的。达·芬奇是把解剖学、光学和艺术融合在了一起。

3.融合就是创造

经济学教授泰勒·科文的一篇博客,认为达·芬奇被高估了。科文说,达·芬奇提出过什么科学理论吗?几乎没有。他有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现吗?也许只有一条,达·芬奇发现了心脏瓣膜开合的机理。达·芬奇画了那么多张草图,其中有哪些是真正实用、影响了后世的重大发明吗?没有。达·芬奇只是画了图,他并没有付诸实践,他的很多项目都只是开了一个头。那达·芬奇到底伟大在哪里呢?

泰勒·科文对艺术欣赏是有一套的,但是他并不怎么看好达·芬奇的画作。科文说达·芬奇唯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特别擅长把充满想象力的想法变成……插图。但是达·芬奇那些画满了美丽插图的笔记其实没有多大的价值,甚至根本不值得读……

科文这么说肯定是有点夸张了 —— 但是客观想想,达·芬奇确实不是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那种科学家或者发明家。

有一个说法,达·芬奇笔记中那些奇思妙想的机械,其实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好多年前流行过一本书,叫《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作者是英国人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这本书说,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中国就有本书叫《农书》,书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这本书随着中国商船被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学者模仿这本书、出版了自己的描写机械装置的书。然后达·芬奇又看到意大利同胞的书,再把这些装置画在了自己的笔记里。当然中国的书里都画的是草图,达·芬奇的技法更高,加入三维透视,把机械画得更精美。达·芬奇肯定还自己给这些草图做了改进并且有自己的发挥 —— 中国《农书》里不太可能有直升机 —— 但是仅此而已,达·芬奇既并没有真正“发明”什么实用的机械装置。

网上有人收集了当时意大利人画的机械,和中国原图的对比图 ——

《1434》这本书并没有被学术界接受。孟席斯是个业余历史学家,他书里推测性的说法比较多,而且他的“中国人发现了美洲”、“中国人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这些言论实在有点耸人听闻。艾萨克森的达·芬奇传记里,也完全没提来自中国的影响。

但不论如何,大概可以相信,达·芬奇笔记里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机械设计,其实是有来源的。另有考证,达·芬奇《维特鲁威人》这个作品,也是受到了同时期不止一位艺术家的影响。

所谓天才人物,也是人,而不是神。

莫扎特四岁作曲,他是神吗?你仔细考察一下历史,莫扎特的父亲是个很厉害的音乐家,他不仅教莫扎特学音乐,而且对莫扎特进行了一系列的*包装*,领着他到各地演出。“四岁作曲”,就如同一个中学生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 你要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牛,不妨看看论文的第二作者是谁,那也许就是他爸爸。

人非生而知之,什么东西都是学来的。即便了解了达·芬奇是怎么画《蒙娜丽莎》的,还是觉得他的才华高不可攀!但是现在至少知道他的才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正如艾萨克森所说,下次再有人说蒙娜丽莎有什么什么神秘之处,你可以对他报以一个蒙娜丽莎式的微笑。

知识点二:高智商不是制造出来的

现在有个科学梦,说能不能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改变自己的 —— 或者至少改变我们下一代的 —— 智商。哪怕从理论上讲,高智商也不可能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制造”出来。而且这背后有一个深刻的道理。

1.基因编辑和智商

2017年可以说是基因编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个人基因测序的费用已经降到很低,美国亚马逊网站卖的个人基因测序包才79美元。与此同时,已经有人成功进行了针对某种疾病的基因编辑。

那如果基因编辑可以避免疾病,能不能提高智商呢?就像《未来简史》和《生命3.0》这些书说的那样,未来某些人可以改变基因,主动进化,最终成为“神人”。

从逻辑上讲,这个思路似乎没问题。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智商是通过基因遗传的,那如果你能找决定智商的到底是哪些基因,然后你改变这些基因,不就解决了智商问题吗?

研究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找很多很多人,对他们进行基因测序,然后把其中高智商的人和智商一般的人对比,看看这两种人的基因有哪些不同,不就发现决定高智商的基因了吗?

所以与其说这是个生物学问题,不如说这是个大数据问题。有人已经在做这件事。几年前有个报道,说现在风头正劲的中国深圳华大公司,已经从全世界招募了两千个智商在160以上的人,取得了他们的基因测序,正在挖掘其中的高智商基因。

但是最近有个研究发表出来,也许华大被荷兰人抢了先。

2.高智商基因

以荷兰团队为主的几十位研究者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个研究对78,308个人的基因和智商做了比对,真的找到了影响智商的基因。

他们找到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52个基因。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智商是由一两个基因决定的,那只要改变这一两个基因就行了,可现在至少有52个基因,这怎么办呢?

更坏的消息是,是这52个基因中没有一个是对智商有强烈影响的 —— 每个基因对智商的影响都远远小于1%。

那能不能就干脆麻烦一点,综合调整52个基因,这行不行呢?也不行。

要理解这一点,正好 Aeon 网站有一篇评论文章说“即便智商是可遗传的,也不能对聪明进行工程定制”,作者是科学作家吉姆·科祖贝克(Jim Kozubek)。科祖贝克非常懂基因编辑,去年还出了一本相关的书。

3.不可解的复杂

先打个比方,比如说棒球。假设你完全不懂棒球,但是你很会数据分析,你想知道美国职业大联盟中哪些球员是最厉害的球员。那要做的就是分析比赛数据 —— 把所有球员的出场情况和球队的比分拿过来,看看哪些球员在场上的时候,球队得分高。简单。

用这个数据分析方法寻找优秀棒球球员是可行的,但是同样用这招来研究足球就很不可行。

以前有本书叫《信号与噪声》,作者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以擅长用数据预测闻名,是现在538网站的主理人。西尔弗说,棒球比赛中球员的发挥是独立的,球员之间的配合很少,做好自己的环节就对整个球队的成绩有帮助,所以容易数据分析。

但是足球就不同了。足球是一个强调配合的运动。球员在这个球队中和队友配合得好,他发挥就好;换一个球队配合不好,他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基因跟智商的关系,比球星跟足球比赛的关系还复杂。

各个基因并不是独立地影响智商,智商是各个基因相互配合的结果。而这种配合,复杂到了根本没有办法用计算机模拟推演的程度。

科祖贝克把这个问题和计算机界著名的“邮递员问题”做了类比。所谓邮递员问题,就是给你一张地图,其中有很多村庄,邮递员要从邮局出发,走遍所有村庄送信再回到邮局 —— 你能不能给邮差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际非常困难,根本就没有一个算法能解决。

没有算法能解决,意思就是说,就算真的找到了一个解,计算机科学家都无法*理解*这个解。行,这条路线比别的路线短,可是它为什么就短呢?这背后是什么设计思路呢?没思路。

基因就是这样。每个基因起什么作用,并不仅仅是这个基因单独决定的,还取决于它的“队友”如何。所有基因的配合导致了一个人智商高,可为什么基因这么配合就是高智商,无法理解。

复杂到无法用计算机算法模拟的程度,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机制,那也就无法搞什么基因编辑这种“逆向工程”了。

邮递员问题听着挺简单,计算机科学家都找不到通用的解 —— 而基因决定智商的问题比邮递员问题难得多,那“大自然”怎么就找到了这么多高智商的“解”呢?

答案当然是进化。

4.别想打败自然选择

进化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到了今天,进化已经把基因优化得非常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偏离现有的基因组合,结果只会更差,而不是更好。就好像抓到的是一副最好的牌,不会想要重新洗牌。

到了这个地步,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就没有好坏,只有“取舍”。

有篇文章《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其中提到一个基因叫DRD4。少数人的DRD4基因会变异成DRD4-7R,那你说这个变异是好是坏呢?答案是这取决于生活环境。

如果携带DRD4-7R基因的儿童生活在一个环境不友好的家庭,他就可能是儿童多动症患者。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会很差,人生可能面临巨大困难。但如果他生活在环境非常友好、充满关爱的家庭,那这个孩子就能够管住自己,同时这个基因变异会让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比一般的孩子都强,反而是一种优势。

进化到了今天这一步,绝对不好的基因已经没有了。每个基因都是在性能和风险之间做取舍!增强了某种性能,就可能面临多余的风险。

也许某种基因变异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但与此同时,它还会让你的脾气变差,那你未必想要这样的变异。同一个性状,在一种环境下是个优势,换个环境可能就成了劣势。

由此得到

决定智商的不是一两个基因,而是至少52个基因,而且其中每个基因起的作用都很小。

智商是多个基因复杂配合的结果。这个复杂性很可能超过了计算机算法模拟的能力,因而就不能被人理解和“逆向工程”。

自然选择已经把我们的基因优化的很好,任何自然变异可能都是在性能和风险之间的取舍,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现在基因编辑技术刚刚开始,并不清楚这个技术到底能带来什么。如果是为了避免某个特殊的疾病,改变一下基因大概是可以尝试的。但是要说制造高智商,那首先是做不到,其次也是不应该。

评论

大约所有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问题,有简单原因。这种问题可以用普通的工程方法解决。比如如果有一个人,各方面都很优秀,之所以混得不好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笔启动资金,那解决方案很简单,借给他钱就是了。但这个世界上有简单原因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第二类问题,是没有简单原因,很难理解,但可以用大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相关性。《人人说谎》这本书曾经提到过一旦有飓风要侵袭某个地区,那个地区的沃尔玛的某款草莓馅饼干的销量就会上升。为什么是草莓馅的呢?不能理解,但是这个相关性非常强,那就可以直接利用相关性解决问题,无非就是飓风要来了你要多储备一些草莓馅的饼干去卖。

第三类问题,就是既没有简单原因,也没有很强的相关性。52个基因有用,可是每个基因作用都很小,还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跟其他几万个基因配合的。

对农作物的各种“转基因”,可能是第一类问题。对人类疾病的基因编辑,可能是第二类问题。而“制造高智商”,则可能是第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可以理解也可以解决。第二类问题是不理解,但是可以解决。第三类问题是不理解,而且无法解决。

当然大自然还是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胡乱尝试。有用的就保留,没有用的就淘汰。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剩下的都是好东西,这当然就是进化的机制。

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还可以说“人定胜天”。可是对这第三类问题,你对进化不能不服。这可是大自然用了无数生命换来的答案!所谓“敬畏”大自然,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相关文章

  • 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小舅来探望中风的爸,闲谈之余,提起二舅的儿子,便无奈地摇摇头,一脸的不可思议。 二舅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女儿...

  • 达·芬奇,猎人基因的困惑与失落

    对于达·芬奇,我对他的认识有两次重要的升级。 小时候,我知道达·芬奇,因为他是个画家,不是还画蛋嘛?不是有《蒙娜丽...

  • 列奥纳多的童年时光

    读书30分钟,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童年时光,列奥纳多其实并不是姓芬奇的,他只是来自于芬奇镇,那个镇上的都叫芬奇。列...

  • 一个人幸福需要多少能力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幸福靠的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从内到外的成长。” 以前有问过自己...

  • 美好的爱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一 三年前的冬天,他手捧扎着漂亮蝴蝶结的定制巧克力礼盒站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操场上对我说“我想我不只是简单的喜欢你,...

  • 成功的人都做同一件事

    自律才会给你想要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 今晚的欲望之摊

    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连人的正确思想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要挣,要投资。再没有比彩票更有性价比的项目了。人还...

  • “好孩子”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常听到有人羡慕嫉妒,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很争气,爸爸妈妈文化程度不高,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话外音就是:天下掉下一个...

  • 人生

    人生,拼的是心态。幸福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那些总能够生活得游刃有余、从容恬然的人,不是...

  • 达·芬奇

    达·芬奇原名为列奥纳多·达·芬奇。为什么他要叫达·芬奇?那是因为他出生在芬奇镇,所以,叫做芬奇,那的很多人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达·芬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高智商不是制造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rr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