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游戏,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位父亲说:“我那孩子就够能玩能闹了,再倡导他们去玩,如何了得?”一位母亲说:“现在的功课压得那么紧,孩子想玩,哪有时间呀!”一位班主任说:“现在不少学生本来就收不下心来,这下更野了,也就更难管了。”一位中学生边说边摇头:“我们除了念书,还是念书,都快成小老头了,让我们玩也快不会玩了。”听了这些议论,不免让人心情沉重起来。
游戏,确实是玩,但决不是简单意义。从表面上看,游戏是一种随个人意志而自由选择的活动,实质上游戏是人类特定的一种行为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游戏和教育对立起来,他们煞费苦心地劝戒,阻止,乃至绝禁孩子们参加游戏,压抑了儿童游戏的天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观念是十分牢固的,历来把游戏视为一种时间的浪费、对学业的荒废。即使容许孩子们去做片刻的游戏,也不过是作为学习中的调节和休息。孰不知,儿童的大脑是否发育良好,孩子的智力水平是高是低,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是否健康充实有关。如果他们长时间处在一种压抑、封闭的状态中,许多儿童的心理特征,如求知、好奇、天真、好动等不能发出来,最终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一些成年人一生离群索居,心胸狭窄,常常是和儿时生活单调、缺少游戏有关。儿童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如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强制性的记忆、反复的书写练习运算等),都是从外部逐渐变为内部,从生理水平转变为心理水平的,并由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儿童少年学习过程中适宜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是不可取的。有一项实验证明,儿童在上午前两节课后参加30分钟的活动性游戏,可改善其生理机能,其后两节课的智力水平可以提高2~3倍。
对孩子们下当的游戏应给予承认,以引导为主,事实上,孩子们的游戏总是在大量地进行着,你当面禁止,他们就背后玩:你在家是就到社会上去玩:你禁止他们正当的游戏。与其如此,不如对孩子们正当的游戏给予承认,予以引导。
首先,要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要做到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们留出游戏时间,同时,各种“奥校”、提高班、培训班,都要下,把节假日还给孩子们。家长们更受“天才教育”和是早期职业教育的诱惑,过早地、不切实际地望子成龙。
其次,家长、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选择正当的游戏正当的游戏项目,让这些活动符合他们的生理,性别、年龄、性格、智力等特点。要判别孩子们所从事的游戏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向他们说明流行的等活动的危害性,用有益的活动来取代有害的游戏。家长、教师还应判别与孩子一起游戏的伙伴群体是否健康,并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来决定是否参与他们的游戏,及参与的程度。
现有,要让孩子本人懂得如何来玩,即如何玩得高尚、玩得得体、玩得有节制。目前,国内外都有一大批电子游戏机前的儿童,要警惕他们玩“疯”,要向他们说明过分游戏、纵度的恶果。须知道,过分的游戏,把游戏当作“学习”和“工作”,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结果,很可能是主动交出了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