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补充说明的几个问题
静 儒
诗友们
我由于眼病严重,谨遵医嘱,平时无大事就不太浏览网络及群聊内容。这几天闲看看月明诗社各社群的聊天内容,发现有不少文字交流,缺少主语,指向不明,引起了对方的误解。启示了我们一定要把有些不必要的误解解释明白,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第一,就是前几天我们以理事会与诗社的名义发表了声明,规定诗社各群不准平水韵及词林正韵以外的其他作品进行交流,并且成熟诗人必须用平水韵及词林正韵的作品投稿。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我们诗社暂时还是以诗校的形式为主,现在正在举办第二届平水韵创作学习班。可是,有的诗友就错误地理解为我们反对新声韵,这种言论,一旦传到外面,我们可真吃罪不起!难道我们教写平水韵的网群,还得开出一块园地,供不学习的人来胡混闲玩吗?拿王强老师的比喻,清真饭馆还必须得卖猪肉吗?不然就是反对了吗?这就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有人举报我尽看古书,上级领导就把我传去了,说年轻人不要经常读古书,尤其四书五经之类,很危险,不然会失去职业还要犯错误。我只有唯唯遵命,有啥办法?他们当时也真是高看了我,我岂能弄懂四书五经?现在看来真是笑话。
第二,我们用平水韵创作并不反对新声韵,对于新声韵的产生历史背景及积极作用,我已经在几年前的撰文中说得明明白白了。我仍然认为先学会一点新声韵(其实新声韵不用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自然会了)再学平水韵更省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能说明这一点。我外祖父在清朝时读了十四五年书,以教书为生,舅舅也教过私塾,母亲也在旧时代读过不少书。我上小学时他们就开始逼着我背诵《笠翁对韵》《千家诗》等。初中时舅父开始教我《诗韵合璧》,都是线装本繁体字,根本学不懂,后来就生吞活剥地按格码字凑韵,到了三十岁,也就写出百十来首诗,根本没几首象样的。八十年代初期买到了黎锦熙、白涤洲著的简化字新版《诗韵新编》即中华新韵十八韵,也附带着入声字,后面还附有《佩文诗韵》,开始用新声韵写作,进步很快,平水韵也渐渐地掌握了。随着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第一任会长是钱昌照,第二任会长是周谷城,都是老一辈著名诗词家。第三任会长是孙逸卿,曾经为《红旗》杂志副主编,军队干部,任职时间最长,其本人的作品也大都是平水韵的。孙会长大力倡导新声韵,开始用十三辙,后来又搞了一个十四韵,得到了副会长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老先生的大力支持。后继会长李文朝、郑伯农都是说要继续改革,他们本人都是平水韵大家,后来的郑欣淼也是平水韵诗词专家学者,但是用新声韵作为普及,都是一致认同的。
过去《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等投稿给稿费的比较正规的诗词刊物,由于搞改革,开始时不分新旧韵,但都不标律绝之类,现在可能也是如此。我由于多年不投稿,已经无话语权。我近期浏览了一些资料,大多数比较讲究的刊物新声韵作品都不标“律”、“绝”之类,词都是按词林正韵,只有按平水韵并且中规中矩的格律诗才标律、绝。这样看来已经基本形成了框架。我们的作品都明明白白地标着律、绝、词牌,可见对于继承真正的传统文化,遵从“清音雅韵古调正声”,我们有多么自信?那我们就应该严格按规矩创作呦!
我本人是在2012年之前积极用新声韵投过稿,并且新旧韵作品都在《中华诗词》杂志上没少发表。2012年后,因为我和老伴都有病,再也没投稿,但对于中华传统诗词的发展动向,一直在关注,并开始了认真思考,又广泛深入地向古人学习,最终坚定地站队到了平水韵的阵营。
第三,关于“清音雅韵古调正声”的创作原则是我与我一起奋斗了多年的诗词挚友于德水老师共同研究提出来的,于老师也有与我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由于身体和年龄的原因,他现在只是自由创作,但作品都是用平水韵,极有造诣。
关于雅乐、清乐、燕乐,我已专门介绍过,元曲是根据俗乐创作的,那些都是历史上的术语,不会有望文生义的人又说我在反对元曲了吧?哈哈哈……,少见就多怪嘛!我还要说一点,用现代汉语语法句式是写不出来古味诗词的,也就是难有诗语,不信就试试?有人说我们是现代人,不应该和唐宋比美。那你就开开心心地写你的自由诗好了,还挂着一块传承古文化的招牌无理取闹干嘛?岂不是又来了个文化诈骗吗?我也多年进行研究,发现古入声字当做新韵的韵脚,别扭极了,吟咏时很难上口。其实放在二、四、六的平声位置都差劲。
最后,希望诗友们快快潜下心来,趁你们的大好年华,认真学点真东西吧!不要师心自用了,我们对于古人、古文化,尤其古诗词,真正能了解多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