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吼过孩子或者打过孩子呢?如果有的话,事后你会觉得后悔吗?会不会想如果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更好一点呢?现在,让我们听听两位妈妈的心声,她们正在为不知道怎么样有效地管教孩子而苦恼不已。
第一位妈妈说:“上周末,我带儿子去公园,他要买气球和玩具。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教育他一通,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需要,不过,最后还是会买给他。但是这一次,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而且气球他每次玩一会儿就不玩了。可是他因为没有如愿,就大闹起来。我非常生气,打了他,结果他哭闹得更加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我没办法,只好给他买了。下次我该怎么办呢?很明显,打骂都已经不管用了。'
第二位妈妈提出的问题更加复杂,事后她会感到内疚和后悔。她说:“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很容易吼孩子,有时候甚至还会打他,事后又总会感到自责。我知道这是我的问题,可是我总忍不住去吼他,我该怎么办呢?”
从这两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常见的两个困扰:一是不知道在有情绪的时候,该怎么样对待孩子,在找不到好办法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打骂的方式;二是,虽然知道打骂孩子不好,并且事后会后悔,但是,就是改不了这样的模式。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为什么打骂没有作用?因为严厉的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造成严重的联结断裂。其次,怎么样打破打骂模式。有些父母知道打骂孩子并不好,可就是改不了。我会介绍一种有用的技巧,叫做“记录你的触发点”,来帮助你改掉这个坏习惯。最后,如果你因为对孩子过于严厉而感到自责,但是事后又继续严厉的方式,陷入吼完悔、悔完又吼的恶性循环,我会给你提供一些技巧,把后悔和羞愧进行积极的转化。
下面,我们先来说一说为什么打骂孩子是无效的。也许你觉得骂孩子和打孩子是不一样的。有些父母从来不会打孩子,但是会经常骂孩子。虽然打比骂更加糟糕,但是,我还是会把这两者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对孩子来说都很可怕,都会造成亲子之间的联结断裂,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两种错误的方式都存在以下四个相同的问题。
第一,道德问题。打人或者恐吓都是不对的,尤其是对于比你小、依赖于你的人。有些父母觉得打骂孩子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也很健康:“这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啊!”我的回答是:“这的确影响了你,因为这让你认为伤害孩子是可以
接受的。”第二,没有效果。两个问题中的妈妈都发现了,打骂并没有让孩子合作,也没有让家庭和睦,反倒让孩子变得暴力,对父母大喊大叫,伤害其他的孩子,从而让父母感到愧疚。一项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在被打骂后的十分钟之内,就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也有许多大人表示,小时候,父母的严厉惩罚并没有让他们学好,只是让他们学会了撒谎和狡猜,好下次犯错的时候不被抓住。打骂无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发生在问题行为之后。其实,最好的做法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在第一个问题里,孩子要在公园里买气球和玩具,我们看到这位妈妈一直在改变决定:以前,她一开始说不买,可是孩子哭闹一阵,就给买了;这一次,她决定不买,甚至在孩子哭闹之后打了孩子,可是最后还是买了。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如果你最终会答应,那一开始就答应好了,这样皆大欢喜;如果你要拒绝,也有合理的理由,那就坚定地做出决定,不要改变。孩子生气就让他生气一会儿吧。如果他气急败坏地要打你,不要让他伤害到你,你可以躲开一点,或者坚定但态度温和的抓住他,以免让他伤到你。
第三,长期的负面影响。一些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既然自己受到了这么严厉的惩罚,那自己一定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这就导致了有些人会带着这样的观点去做坏事,从而实现这种预判,证明那些惩罚是应该的。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常被打骂的人,成人之后会更容易使用暴力。和没有被打过的男孩相比,被打过的男孩在长大成为丈夫之后,更有可能殴打妻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你爱的人“纠正”错误,打他是正确的做法。
第四点,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原理,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用打骂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犯错了,他真正学到的是,打骂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学习理论也解释了惩罚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受到惩罚的孩子会认为:只有表现好,我才不会被打。这种观点不能让孩子行成长期的良好行为习惯。相反,如果你对孩子的管教是建立在理解和联结的基础上,孩子会认为:我想去做正确的事情。这才会为他一生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既然知道打骂无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怎么打破这种模式。我推荐一个方法,叫做“记录你的情绪触发点”。情绪触发点是指某件事情在突然之间自动引发了一个比你预料当中更加强烈的反应。你的强烈反应是基于你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当下的情境。你的反应可能是一个情绪、念头、画面、回忆,甚至是身体上的感受。你好像陷在了过去,仿佛当时的事情又再次重演了。
父母经常会被自己的孩子触发。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或者恐惧的时候,会触发你童年时期生气或者害怕的经历,或者让你回忆起父母当年生气或害怕的场景。我们来举一些触发点的例子吧:比如,当你走进小时候住的那个家时,突然感到很紧张,但是,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有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不是冷静地思考他说的对不对,而是立刻进入防御状态,或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当小孩子打你的时候,你觉得处在了危险之中,因为你陷入了小时候被暴打的痛苦回忆之中。
解决触发点的方法就是更多的察觉。你可以作一个四列表格,第一列写下是什么触发了你,比方说:孩子要求你给他买玩具,或者当你拒绝之后,孩子生气了。第二列写下当你被触发的时候,你的情绪和身体感受,比方说:愤怒、想打人或者想吼人的冲动。第三列写下这个触发点从何而来,比方说:这让你想起了,你小时候,父母对你大喊大叫,让你特别伤心。如果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触发点的来源,也不用担心,留着以后慢慢想。在最后一列写下,当你被触发的时候,你都做了些什么,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更加了解自己的触发点,并且更有力量按着自己的选择去行动,而不像过去那样完全是一种本能反应。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如何面对自己的内疚。父母对孩子严厉,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孩子触发了,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非常内疚。但其实,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你只是还没有打破旧有的模式。当然,内疚有可能促使你做得更好,但是,如果这只是让你感觉很糟糕,那就说明,内疚是你的另一个触发点。那你就需要记录一下,什么会让你感到内疚。
打骂完孩子之后又感到后悔和自责,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你找一个信任的朋友,他也身为父母,告诉他你所有的这些感受和困扰。鼓起勇气告诉他,你对孩子有多生气,你都做了什么,事后又感觉特别糟糕。这位朋友需要接纳你,仍然认为你是一位好妈妈,你已经竭尽所能了。这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只有接纳才能带来积极地改变。
另一种将内疚和羞愧进行积极转化的方法是:想象一个充满爱心的养育者。可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比方说你的奶奶,也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你见到的任何一个有爱心、愿意接纳的人。每当你忍不住用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了孩子,事后又感到后悔,对自己感到失望的时候,想象着从那个充满爱心的养育者的眼中来看自己,想象着他对你说:“你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你的孩子永远都需要、也值得你的爱、耐心和关爱,尤其是在你想打骂他的时候。”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你和孩子之间保持着亲密温暖的联结,就会预防很多打骂情况的发生。如果你感觉到想打骂孩子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要去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记录下来你的情绪触发点,并找到来源所在。留意一下,自己是不是感到羞愧,如果是,要积极地转化这种羞愧。这样,你和孩子都会更加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