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都有追求卓越的动机,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总会有不输于他人的某些方面,比如在学习上不如人,可能在手工上会超过别人,计算方面没有天赋,可能对绘画的兴趣比较浓厚。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努力发挥自己的天赋,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就一定能够出类拔萃。小时候我很相信这种因果关系,因此一辈子努力学习,踏实工作,现在退休了才知道,接受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也需要勇气。
《甘于平凡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是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籍。这本书像一本通俗读本,介绍几条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虽然他的观点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方面,但确有独到之处。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大特征是,它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健康以及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有着清晰明确的界定。阿德勒认为,唯有时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期望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阿德勒育儿方式在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也有两点:1.“我有能力”;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首先让孩子从小就确立“我能行”的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完成作业,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他的课题。家长不用代劳,不用主动帮他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除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或者他提出请求帮助。孩子的自信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累积起来的,家长越溺爱,他越没自信。
其次是要和社会建立联系,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就像儿歌中唱的,找呀找呀找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孩子的第一位“伙伴”通常是母亲。母亲的任务并不仅限于与孩子建立关系,还应当将这种关系进一步拓展到孩子周围的所有人。孩子能与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长大以后就能在社会上构建比较好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的“五大前提”
1. 自我决定性:认为命运由自己主宰。不管原生家庭如何,成长环境和所处的时代怎样,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无需怨天忧人。
2. 目的论:行为和感情具有其目的而非原因。思想决定行为,人的大多数行动都是目的为导向的。比如自卑情绪不是因为贫穷或知识贫乏,而是自我期许和自我能力的落差太大形成的,只要降低目标就能减轻自卑。但自卑也是促使人奋斗的动力。人并不是被原因推着走,而是在不断设定并追赶目标。换言之,他问的是“到哪去”,而不是“从哪来”。
3. 整体论:把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人是统一的实体,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例如将精神与身体、感性与理智、意识与无意识割裂看待。
4. 人际关系论: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人并非独自生活,而是生活在“他人之间”。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独自一个生活,而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用阿德勒的话说,“人只有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才能成为个人。”
5. 认知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我们并非生活在客观的世界,因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解读世界、认识世界。同样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
阿德勒心理学的作用有三点:
1、自我接纳。追求“我有能力”的目标,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时,便是接纳了此刻的自己。这个能力并非仅指利己的能力,也包括利他的能力。接纳自己的平庸和平凡,力所能及地做最好的自己。
2、他者信赖。仅仅接纳和喜欢自己是不够的。如果你将周围的人视作敌人,觉得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攻击你,那么即便你能自我接纳,你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健康、不快乐的,因为你会时刻感受到与人为敌、身处险境。用最大的善意对待他人,尽量把他人视为朋友。
3、他者贡献。接纳自己和信任他人还不够,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好,唯独自己一无是处,也无法获得幸福。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回馈他人,给予他人帮助。
想要接纳自我就必须为他人做出贡献,而想要做出贡献则必须信任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