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带,六月份,本地新鲜水果就多起来:橙黄的杏,粉红的桃,瓤红的西瓜,黑红的樱桃……科技和交通的发展,在超市,非本地的水果也琳琅满目:让人爱恨交加的榴莲,发出诱人香味的芒果,逗人的山竹,浑身皆刺的菠萝……还有,“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荔枝。
高中时学贾祖璋的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因为没有见过实物,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如印在脑中一般,每到六月份,那份情怀就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来。所以,六月份再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也再读了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过,只想说:“有人知是荔枝来”,这个“有人”,既是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也是荔枝采办者李善德和相关宫廷人士,还是杜牧、杜甫、马伯庸和读者的你我。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小说的主人公李善德,明算科出身的从九品下官, 28年来在京城却无一席之地,终于下定决心要买一处宅子,和妻女幸福地生活,却要从他处贷款而得。在唐朝,明算科(算学)考试,《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是基本科目,能考中的人都是算术能力非常强大的人。所以,拿到贷款文书,细细读,李善德就报出一串数字,让典座尴尬无比:数字上的小花招根本瞒不住他。这时,我想,书到用时方自然成,还是要用功读书。
李善德赶到岭南,遍寻荔枝的保鲜方法,向峒人求教,结果众人皆是摇头,因为想吃荔枝随手可摘,谁会研究保存十几天的法子。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吗?因为看似不需要,我当然不会做不时之需的准备。因为生活还过得去,我就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的赠与,休闲地刷刷剧,沉浸在泡沫小视频中,没有紧迫感。近几年新冠疫情其实给我们上了不少课,原来生活不是我们的想象,不做准备的我们在很多事情面前只能无能为力。因此,还是要有点紧迫感,不要在特别的时候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然,这里的“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二、拼死一搏
购置新宅的欣喜被同僚所坑冲洗一空,自认被“荔枝鲜十斤” 提前判了死刑的李善德路遇朋友杜甫,在泪水滚滚中听他讲一个守坟老兵的故事: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拼出一点微茫希望。杜甫还把《前出塞》(九首)之二赠与他: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激励他:“左右都是死局,何不去岭南走过一趟再定夺?”忠厚循吏的李善德,只得抱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殚精竭虑。从长安到岭南,五千多里,他力争在数字中找出一线生机:交通组合,路线组合、驿马转乘、人力费用,船只费用,马匹草料……本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恒心,终于 把“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荔枝在贵妃诞辰日如期送到。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古人的智慧是底层人生活艰辛的铺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家马伯庸以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巧解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打造了一个故事,看似还原了一段历史,心思却在千里之外。
再次感叹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吃到南美洲的车厘子、挪威的帝王蟹,美国的牛蛙……而不需要虐人无数,却又帮人无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