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的诠释】
【“替代”的诠释】小时候,妈妈总喜欢为孩子安排好她所认为对的一切。
可这种替代行为,却让孩子慢慢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气。
其实孩子只是想喜欢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做的。
过多的替代,让孩子的两性关系和人际关系都产生危机。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才是每位妈妈需要做的。
咱睡眠心理中心的主流来访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情感问题,一类是个人成长问题,还有一类就是家庭问题。
而家庭问题出现得较多的内容就是:
“父母很强势,控制着我的方方面面”
“孩子的心思不在读书上”
“我的儿子经常待在家里,不肯出去”。
其实,这几个类型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代。
什么叫替代?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替代就是当孩子很努力爬去拿玩具时,父母会直接把玩具放在孩子的面前,让他们可以不用付出任何努力。
但替代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每次孩子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拿到玩具时,父母都不允许,慢慢地,孩子就会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因为太容易得到了,无法给孩子带来新鲜感和好奇感。
替代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妈妈的身上,而替代型的妈妈总是有很强的控制欲。
替代行为是什么?
有部电影叫《致青春》,是赵薇做导演拍摄的,里面有个角色叫陈孝正。
陈孝正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做事认真从不轻易放弃,但功利心很强,一心要出人头地,所以当他的事业和感情之间存在矛盾时,他选择放弃感情。
而将陈孝正“打造”成这样的,正是他的妈妈。
陈孝正的妈妈是个很冷漠,脸上永远没有表情,但又对他要求很严格很高的一个人。电影中有一幕是他们母子在吃饭,当陈孝正准备把饭菜夹到自己的碗里时,他妈妈不带感情地看了他一眼,他就立马停下了动作,把菜夹到属于爸爸的空碗中。
替代型的妈妈总是想着控制孩子的各个方面,因为她们能从控制中获得想要的安全感。
幼小的孩子没有能力反抗父母,也不会离开父母。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容易控制的对象,他会按照我们的想法成长,一切尽在我们的安排和掌控中,那么我们也就放心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替代型的妈妈可能暂时只是单纯地帮孩子拿拿东西,帮他们完成一下事情之类。
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替代型妈妈就会介入得更多,例如:
孩子特别喜欢吃某样东西,妈妈就会在一旁说:“你不能只吃这个菜,你要吃吃别的才是好的”;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妈妈就会说:“你怎么一天到晚都在看动画片,你应该看看书,做做其他的”;
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想学习,妈妈也会说:“学这些干嘛,没有用,你学别的吧”。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只要是我喜欢的,妈妈都会逼迫我放弃,那还不如我先自己直接放弃。
这也是很多人感觉自己对生活中每件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
替代行为对两性相处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做的事情背后动机都是为了趋利避害。
但是如果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抱着同样的想法,那么我们对自己人生的看法也不会太美好,永远都会有一种应付工作的感觉,只想着完成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理会其他意见。
我们有时会发现身边的某些朋友总感觉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无法提起精神,但有些朋友的态度却是主动积极,对自己喜欢的领域或者爱好总是抱有热忱,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都是愿意去做的,而且希望能把事情做好做完。
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换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无法对事情提起兴趣?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什么是有趣。他们的替代型父母剥夺了他们对于感受有趣的能力,让他们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就如同陈孝正一样,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冷漠的。
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留意到陈孝正到最后还是孤单一人,因为他无法跟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他无法跟女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态度,他永远都是自己单独先决定,然后再告知女朋友结果。
妈妈的教养方式令陈孝正成为了一个追求完美到极致的人。
在戏里他曾有这么一句对白:
“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
他害怕失败是因为他害怕妈妈的责怪。他妈妈对待他的方式令他痛苦的同时,他也认同了这样的方式,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出错,他要自己永远都处于完美的状态里。
当他犯错后,他会觉得很恐惧很害怕,因为这是他无法接受的结果,他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所以当他的女朋友成为他成功路上的阻碍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离开她,他不允许她成为自己人生中的污点。
陈孝正除了在两性相处上存在问题,他在人际交往上也是失败的。
替代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陈孝正眼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他所认可的,大家是处于相同等级的,可以相处和谐的。一种是他不认可的,觉得大家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无法沟通的。
他会这样想,跟他的洁癖是有一定联系的。
洁癖其实就是人想维持自己所认为的完美世界,对于他人的进入是排斥的,认为会伤害到自己本身的世界,所以需要进行清除痕迹。
所以当陈孝正跟别人接触时,他的身体会下意思地停顿一下。
而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妈妈的替代性行为对他造成的伤害。他在妈妈面前没有自主权,他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他只能跟着妈妈的指引,完成妈妈想他完成的。
不被批准的喜欢令陈孝正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卑心理,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卑心理,他才想着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被别人所碰触到。
当一个人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过度用力,把自己的保护圈越画越大,对别人的介入越来越排斥。
这样的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伪装,他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只能通过选择另一种角色或者模式去呈现自己。
这种伪装带给他们的感受就是“我终于安全了,没人知道真实的我,我不需要害怕被发现了”。
这类型的人对谁都是不信任的,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所有人都不爱或者看不起他,这种被伤害的焦虑感让他无法与别人很好地产生链接。
他不能真正理解别人,也不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善意,在他的认知里,别人对他的“好”等同于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让孩子自由成长
现在妈妈都有两种思想,一就是不能夸小孩,怕宠坏小孩。二就是当孩子对某样东西特别感兴趣时,就一定要戒掉。
但这并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选择。
首先,身为父母,我们需要看见自己。
认真审视自己所曾做过的,自认为是“为孩子好”的事,是否真的是孩子所需要?是否真的是因为爱孩子?是否只是自己单方面的替代或控制?
其次,我们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里,妈妈都有其不同的功能,而不是一昧地替代,适时鼓励孩子主动去接触世界,尝试自己去完成事情,才是提供给孩子满足和愉悦体验的方式。
再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也是我们爱孩子的一部分。
挫折是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遇到的,而不是我们要创造一个理想的或者说虚假的安全环境给孩子。
最后,我们需要跟孩子保持一个较好的边界。
这个完整的边界就是从共生到分离,然后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人,让孩子拥有属于他自己个人的思想和空间,不要过多地介入。
替代行为,真的不是完全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某些功能。
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是每位父母应该做到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替代太多,最好能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不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陈孝正。
【“替代”的诠释】丁俊贵
2018年9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