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重点还是去国际学校?得看你是否想让娃吃苦

上重点还是去国际学校?得看你是否想让娃吃苦

作者: CinoStar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0:48 被阅读0次

    到底应该送孩子去国内重点学校,还是去国际学校?这是大多数家长都很纠结或者困惑的问题。

    一般人这样认为:在公立重点学校:孩子的功课重,所以学的知识多;学校规矩严格,培养出的孩子守纪律,懂规矩,容易被群体接纳;学习的深度难,所以孩子的思维能力强;中国式的教育会帮助孩子更理解中国文化,以后在中国发展会容易些。

    在国际学校:孩子的功课轻松,所以可以有很多时间做课外活动;学校尊重学生的自由人格,培养出的孩子很自信,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英文国际性环境,孩子的英文变成第二母语;国外的教育体制能够帮助孩子将来考取以及适应国外的名牌大学。

    这些都对。但是,核心区别呢?到底国内重点学校和国际学校分别在教什么?在培养什么样(或者不一样)的学生?

    其实,中式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可以称为是脑力的挑战,体力的挑战,还是人性的挑战(老师不断地否认和侮辱不听话,不够聪明,不够合群的孩子)。而这十几年的摧残,折磨,不是为了灌输你一堆考完试就忘记了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特别重要的生存能力——“能吃苦”。

    “能吃苦”的人,在逆境里面是最能够生存的。“能吃苦”的人,为了生存,可以忍受脑力,体力和人性的煎熬,折磨和摧残。在逆境中生存,需要逆来顺受,模糊的人格,羊群精神,忍辱负重。而生存,难道不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吗?不能生存,谈何成功?

    1为什么富豪们都把孩子们送去了国际学校呢?

    马云,虞峰,王中军等不都是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下,辛辛苦苦读书出来的吗?为什么他们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读书呢?难道他们不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吗?

    答案是,他们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能吃苦”这个能力。

    他们大多已经给孩子们准备了足够的财富,甚至为孩子们和孙子们做了长远的安排(例如做了海外家族信托,购买了海外保单之类),确保孩子们不会需要为了“生存”而奋斗。既然没有“生存”的问题了,那么“能吃苦”也就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能力了。

    大部分富豪希望他们的孩子们:快乐,有独立的人格,充满创造力,自信心,生活在一个上层的圈子里面,将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王朔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想让她成功,成功是什么?不就是挣了一笔钱然后让傻逼知道么?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如果你可以保证你的孩子将来一生都不用经历“生存”的挑战的话,国际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里所说的国际学校指的是正牌的,真正的名牌国际学校(也就是教委对入学孩子和家长的身份有要求的那些),而不是那些民办的“所谓”的打着国际学校旗号的滥竽充数之流。例如北京,有很多非常好的国际学校,很多成功的顶尖富豪的孩子都在里面读书。例如:德威国际学校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哈罗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等等。想进这些学校,竞争特别的激烈。

    第一,孩子必须是外国国籍(不一定是外籍)。当然现在的顶尖富豪的孩子们基本都拿了外国国籍了。

    第二,必须提前申请。因为国际学校都是小班制,每年招生人数有限,师生比例定死不能改变。

    第三,孩子必须是符合国际学校的要求:阳光,友善,自信,情商高。国际学校招生必须面试,就算5岁会背唐诗三百首,算数会函数都没用。如果不会玩,不会交朋友,没教养,不自信,家长不在就不知所措的,人家不要。

    第四,拼家长。国际学校虽然学费杂费一年几万至几十万,但是家长光有钱的,不要。他们严格要求面试家长,希望家长也是有知识,有地位,有品味,有教养的人。

    国内的顶级富豪或成功人士,例如:马云,虞峰,王中军,李宁,王菲,毛阿敏,田亮,丁健,潘石屹……等,都是经历了国内传统教养出来的,而他们的孩子全部选择了在国内或香港的国际学校读书。香港的富豪们,李嘉诚的孙子们,东亚银行李国宝的儿子孙子们,恒基集团李兆基的孙子们,李嘉欣,陈慧琳的孩子……也都没有选择公立传统教育,将孩子们送去了香港最顶尖的国际学校。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已经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最起码,他们的后代已经不会面对“生存”的挑战了,他们需要的是生存以上的技能

    2美国富豪都把孩子送到哪里上学?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手机等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于是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也许,当中式教育的重压袭来,父母们削减了脑袋买学区房,中国的富豪们都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到国际小学时,美国的富豪们却把孩子送到了最原始的学校,让他们自由发展......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3真正的国际学校是什么样的呢?

    不得不承认,在没有了解国际学校之前,很多人不知道国际学校究竟是怎样的。真正的国际学校是什么样的呢?迅猛发展的国际学校如何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理想的国际学校在教育上应该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探索个性化成长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它不会盲目地奉行“拿来主义”,一味照搬国外课程,而是会“更接地气”,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及社会发展趋势等进行自主创新和多元化安排。与此同时,通过特色选修课进行差异化培养,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培养特长。

    在学校的师资配备上,能够合理安排中外教师比例,善用中外教师之长。让不同学术背景和教学素质的老师带来多元文化,开拓学生视野。要侧重于鼓励老师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优质国际学校会想方设法地整合资源、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去认知自己,展示自己,发挥特长,锻炼创造力。去感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夯实学生的中国根基,让学生兼具拥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底蕴。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开发自己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于体制教育的教学模式,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理想的国际学校该有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重点还是去国际学校?得看你是否想让娃吃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fs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