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风波的背后

作者: 鲁小鲁l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16:28 被阅读2次

    自2015年教育部颁布补课禁令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遵照禁令停止校内补课,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全国范围内刮起的补课风暴,校外补习班坐地起价,价格逐年上升,让许多学生和家长叫苦不迭。2018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教育局严查校外补课机构和部分地区重新恢复校内补课等新闻的报道,又一次将补课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件事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其中利害牵扯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在信息相对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有选择性的。

    补课本身的价值体现往往无法被客观地评价,当一名不求上进的同学被要求上各种补习班,成绩不但没有上进反而越发退步,于是,护子心切的家长往往不会接受关于孩子的负面信息,而将责任推向补课本身,造成了现如今谈补课色变的妖魔化形象。

    标签战争的年代里,补课的学生同样会被贴上负罪似的标签。学习不努力要靠额外的时间补课,考试考好了是不是补课的老师押题对了题?这样的非议往往让一个孩子对补课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大打折扣。当标签盛行时,理性的思维就易于枯萎。在对补课这件事的极端化的看法背后,是认知上的怠惰和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就补课本身而言并没有错,当人的思维观念被固有印象支配时,只有生生撕开缠绕在上面的标签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客观对待事物本身。

    缘何校内补课风波平息不久,校外补课又让同学和家长们烦恼不已?在消费和金钱至上的时代,肆意的虚假宣传似乎成为吸引看客的最佳方案。“初中升高中补习班,出20万进名校无压力”类似这样的宣传标语屡见不鲜。夸张华丽的噱头渲染下,安全事故、圈钱逃逸等事件层出不穷。一小部分的错误或是瑕疵往往会催生人们对全局的错误判断,好比“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类似的不文明现象,即使现在已经很少发生但只要存在过,炒作过,就能够被长久记忆并模糊成了似乎所有中国人都是如此。

    对于违法虚假宣传的校外培训机构,国家不会姑息养奸,但民众同样要理性判断真假,不要因为部分的为恶,而认为所有都为虚假。

    3月初,教育部在严查治理中强调,要纠正培训机构对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举措,也就是明确规定了校外补课的内容范围。然而在实施的时候却无法顺利执行,因为校外补课的最大卖点就在于所讲的内容超纲超前加上高难度和强度的应试训练让学生在短期内成绩上升。当这一点被限制时,在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看来,补课就失去了价值。

    急病乱投医,却发现无良医可寻,于是风波再起。我们有理由相信病症的关键在于应试教育本身。

    长期以来,学生们对于应试教育本身的价值始终存有疑义。传统观念中,好的高中、好的分数意味着好的大学、好的工作。人们习惯于对应试教育本身闭口不谈,直至今日,在高中开设的对于未来大学和工作发展的课程少之又少,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皆由应试教育的成绩决定。回避如何看待和面对应试教育,现实中却被功利性的学习所包围,这反而造成了学生们健康心理观念的缺失。        

    学生的价值观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学生对待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同样反映着社会的对待新时代创新创业理念的看法。不再依赖于应试技能的强化,不喜欢父母为你搭建的人生路,不为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束,不羞于展现学习之外的能力,听从内心召唤,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年轻一代最鲜明的青春底色。

    回到补课风波本身,最根本的问题要归咎于制度。补课是应试教育催生出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存在的价值。但因为本源的恶化,使得补课本身过于急功近利,不断地恶性循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病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教育制度的牵引和指导去面对未知的一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制度的变革也无法短时间实现,但可以彼此给予一个“公共空间”,解开束缚的手脚镣。当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派生出的补课风波也自然能够平息。


    文:菁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补课风波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gg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