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3.24.晚上,在理事会群里分享的 阅读与创作的关系,语音整理而成。(有点尬,纯粹是口语)
今天晚上,主要分享阅读与写作,如何有效阅读,通过阅读促进我们写作能力的提升。读,是吸收,写,是输出。有的老师曾经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说他不认为阅读能提升写作能力,他上学时候已经读过很多书。我尊重他的意见,没有驳斥,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关于阅读,梁晓声老师曾经告诉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读完了所有能读到的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小说,现在他还能背诵一些经典片段,是小说滋养了他,而且他现在还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另外一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老师也是,我也听过莫言、余华等著名作家,都提到过阅读的重要性。
回到我自己这个普通作者身上,可以说,如果没有阅读,绝对没有我的今天,我从一个初中没有毕业的农村孩子,到北京来时候,下了火车身上只有50多块钱,到后来通过写作,和爱人一起买房,成家,养孩子,解决户口等,无不因为是阅读。
当年,我买不起书,但我每个礼拜天都去坐公交车,倒好几次,去西单图书大厦看书,自己带一瓶水,一个馒头,书包里带一个本子,看了什么书,看到多少页,走的时候纪录下来,下个礼拜如果不加班,又去接着读。
后来,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通识类的书,版税,第一笔一万二,二十多年前的一万二,是很大一笔,我当时上班月工资才1200。
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我看到有培训写作的老师让学员抄写平常看到的好词好句,我就很惊讶,只有小学老师才会要求学生如此生硬地记忆,作为成年人,阅读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而不是死记硬背,特别有个学员写文说这个老师教的如何如何好,他每天都养成了看词典的习惯。唉,我看后简直要窒息。有这个时间,我们读一篇小散文、短篇小说,都比这个好。
阅读,我个人不赞同只读名著经典,而应该不挑食,经济、历史等都应该读。
我读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理枢(书)纽》这本书后,刚好计划写的一本书要涉及地理知识(北宋的对外战争,这本书就刚好弥补了我的短板)
我读了一本关于历史上女性的《诗词鉴赏》,里面有三位女词人,他们没有李清照那样有名,但他们身上的故事,完全可以写成小说,他们都是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带领家里的仆人从容奔向战场,为国战死,就留下一首诗词,而从那首诗词中,我看到了金戈铁马,两军对垒,血流成河,我嗅到了血腥的味道,和伤兵的呻吟,我听到了战鼓声声,听到了女词人在战场上 呐喊,这些,都是阅读她留下的那首诗词感受倒了,我以后要写,就有素材。
我读《东京梦华录》,北宋的繁荣就像一副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
我读茅盾文学奖周大新老师的 《天黑得很慢》,想起老家农村的老年人,更不容易,
我读《宝水》,中原农村的镜像就呈现出来。
我几乎读完了悬疑作家雷米的所有作品,历史题材的还有马伯庸 的,我读大明王朝1566,我看到了海瑞、嘉靖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等的斗争
阅读,是愉悦自己,丰盈人生的最好的礼物,我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用平和、踏实的心态对待阅读,会滋养心灵,会影响家庭气润。
任何取巧,拒绝阅读或是读而不思考,都是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的表现,这样也很难提升创作能力。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文友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我回答得最多的也是阅读,为此也写过不少文章诠释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
当然,阅读也是有讲究的,我自己更喜欢读经历过岁月洗礼的那些大家的作品,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厚的人文学养,有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读他们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滋养。
我不挑类型,历史题材、经济类我也喜欢,甚至是偏门小众的也读,比如《尸体变化图鉴》,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根据一个法医现场拍的照片,精选了一些照片的图书,彩色的,每张图片都是高清,我看后,一闭上眼,就出现人体某个器官,在死后第一天是什么形状,第二天是什么形状,第三天……以后我写时候,如果遇到这样的情节,我就知道如何下笔去形容。不吸收就难以有优质输出。
当然,读书对于写作者来说,不能只读,读后还要思考。或是做一些记录,我个人喜欢读纸书,边读变记录,读完就是一篇书评。
也有朋友问我共读一本书,这件事情我也不太认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不一样,就像你喜欢吃肉,我喜欢吃萝卜一样,有的群里组织共读一本,如果有老师不喜欢,又要完成任务,就读得勉强,浪费时间。
多读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口味,就像《红楼梦》,我经常看到很多人说自己读了多少次,但说实话,我就读了一次,不是说这本书不好,而是我个人的口味不同,我不勉强自己因为它是名著,就要反复读,做笔记等。
记得好几年前,我在简书提倡读书,还把贝拿出来打赏,最后贝打赏光了,好像也没有人读多少,哈哈。
签约爱奇艺的IP文 以前出版的小说 不要轻易放弃工作,专职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