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逐渐长大,开始上幼儿园了。之前,差不多都住在公婆家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去我们自己的小窝住一段时间,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和公公婆婆一起带孩子。
于我的内心深处,对公婆的无私奉献,是一百个一千个的感激。虽然自己嘴巴比较笨,很多时候不太会表达出来,但是心里却是感动万分的。
回忆从我怀孕到现在,时间已悄悄走过了四个年头。我知道这四年当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让我成长了和改变了许多。
我从最开始那个文文弱弱的内敛女孩,逐渐蜕变成了半个“女汉子”。我知道,这是母亲这个角色所赋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如果一名女性,没有做过母亲,就体会不到养育孩子的艰辛,我们深埋在骨髓里的母性本能,也不会因此被激发出来。
写到这里,我也还要感谢我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到来,我简直不敢想象我也是一个能够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人。
人世间再多的沧桑和委屈,我想都无法和一个母亲独自承受的那些苦难相比。
这其中,不仅仅包含了怀孕时的艰辛,还伴随着分娩的生死挣扎。而在此之前的我,只能算是一盆种在温室里的花朵,不曾历经沧桑,也不知人性的伟大和悲哀……
曾经以为的那些过去不的坎,随着母亲这个角色的逐渐深入,也已经变得不再难以忍受,我甚至开始享受这个角色并沉湎其中。
但作为一名独生子女,我的身上也有着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和任性。
虽然有时候,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几十年如一日地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女孩,依然改不掉这些深入到骨髓里的“坏毛病”。
特别是在我初来婆家不久之后,因为我的自私任性,我甚至当着婆婆的面,和她怄气,并做出一些看似故意为之的“臭习惯”。
我知道婆婆和我的亲生父母一样,都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他们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
对于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所吃的苦和饱经的沧桑,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再怎么想象,再怎么坚强也承受不了的。
写到这里,我仿佛也打开了记忆的匣子,脑海中依稀浮现出长辈们讲的那些艰苦岁月……
我的母亲,生性比较敏感自卑,因为年轻时候外公外婆家里特别贫穷,甚至都到了交不起学费的地步。
外公外婆,更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过得比自己好些,最好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母亲,在家中排行老二。年轻时,虽然还有姐姐为她承担了一部分的体力劳动,但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母亲因为是作为家中较大的孩子,所以从小喜欢读书思考的她,不得不因此一边上学,一边帮父母分担繁重的农活。
从小,母亲就是个本分又勤快的良家妇女。性格大体也还算温柔,因为喜欢读书,所以总爱琢磨思考问题。
记得有一次,听大姨说,母亲有一年的冬天,因为家里实在贫穷买不起鞋穿,索性就光脚走好几里路去上学。
想想如今的我们,大冬天穿一双皮鞋都觉得冷,还得穿加绒的雪地靴才能过冬,这日子,简直好得不能再好。
而当时的母亲,因为冬天里没有鞋穿,所以生生把两个脚丫冻坏了。有一次,家里调皮的大公鸡,看见那红肿的长着一大块冻疮的后脚跟,估摸着硬是当成了“红萝卜”,便狠狠一嘴下去,顿时母亲的脚后跟鲜血直流……
过去,也因为贫穷自卑,母亲生生吞下的眼泪已不计其数。而我作为独生子女,却还傲娇任性地以父母没能给我优越的成长环境,没能给我全天24小时的陪伴,而感到懊恼。
我真是懂事太晚的人,我为自己曾经的肆意妄为,为那些“杀人诛心”的话而感到深深自责。
放眼整个时代背景,也正是因为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JHSY,让我们少了家里另一个手足的牵绊,导致我们这代人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没有边界,甚至在长辈和领导面前,也有些没大没小。
时代的巨轮在缓缓前进,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发激烈,已进入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如今,社会各种内卷,工作职场充满竞争和勾心斗角,人际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
我们与上一辈的父母们,也由于观念和成长环境的差距,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历史遗留问题”。
不过,过去的我,总是把种种问题归咎于自己。不敢做梦,不敢为自己发声,导致本就成长于孤独环境中的我,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
但,凡事有弊也有利。很多事情,根源于大环境的不可抗力因素,我们必不可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我们80,90后们也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潮流”,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并敢于挑战自己,甚至挑战社会权威。
所以,长辈们,也请不必为我们的狂傲不羁感到“汗颜”,也不必感叹从我们这代人身上,乃至00后们身上,似乎看到传统文化的逐渐落寞。
当然,我也要首先承认,我们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随着读书和成长带来的感悟,我也知道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些“大逆不道”,不过痛定思痛后,便能“知耻而后勇”。
所以我的脸皮,也自认为比以前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不知“厚”了多少倍?甚至我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想成为一名作家,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俗话说“骄兵必败,唯有谦虚使人进步”。有自信,是很好的,但要注意下,别一不小心,变成了自负。
其实,从本质上讲,适当的自卑,比盲目的自信更加重要,且对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来说,更具有深刻的价值和影响。
就拿我来说,过去的我,因为总是自卑于自己的性格内向、反应迟钝、家境平平,也自卑于青春期的痤疮令我更加其貌不扬……
但在看了许许多多关于内向者和高敏者的文章及书籍之后,我才逐渐释然了曾经的自卑与胆怯。
内向者,因为更加倾向于自我审视,所以他们往往比大多数外向者思考问题更加深入,更能持久做成一件事,甚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从我所读到的成功者们所著的书籍中,也不难发现,他们大部分是内向者。
曾有人做过统计,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高管和都是性格内向者。
当然,我并不是说外向不好,而是大多数外人,都只看到了内向者表面的拘谨和“不善言辞”,但在一些更为重要的场合或领域中,内向者往往表现得更加沉稳和游刃有余。
之前,我还非常不理解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固执地认为他们一天到晚吵个不停,“相互埋怨”的眼中,根本就没有爱情和亲情。
但如今,从我自己的婚姻中,我似乎也能够体会到那些夫妻间“秘而不宣”的小温馨和小甜蜜。而外人,确实不足为道也,毕竟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的传统文化,向来倡导含蓄委婉,就连批评人时,也莫太直接,以免伤了和气。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加强,我们也更加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吸收并加以利用。
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则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强调效率和个人主义,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我们的文化则更强调人情世故。
正如《红楼梦》中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警世名言,更是高度概括和浓缩了我们的集体世界观和价值观。
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情社会”也是不为过的。
但旧模式下的“人情社会”,必然会在“精致利己主义”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不堪。
就拿如今的“高离婚率”来说,正是因为过去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落后观念正在遭遇“新女权运动”以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崛起”的力量,而逐渐被终结。
新时代,已然赋予了更多的新兴崛起的妇女们,走出家庭,走向更加广阔而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
甚至还有不少女性,靠不断自我提升,实现了财富和时间的双重自由。成为了新时代的女性楷模,活成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样子。
所以,如果现在一个婚后的男人,还固步自封地抱着女人就应该脱离社会工作,在家做家务、带孩子、洗衣做饭,那可是会吃“大苦头”的。
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这群女性的身边,早已不乏楷模和榜样,那她们凭什么只能围着孩子老公转,而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甚至成就自己的梦想呢?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我们与其做个随波逐流,毫无无主见和思想的浮萍,不如勇敢潇洒一点,做一名为梦想发光发热,直到梦想成真的“幸运儿”。
2024年度写作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