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传统手工艺风筝,你们那还有吗?大雨滂沱照样能放飞。大家好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师兄,今次想跟大家聊聊宁波慈溪这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鹞,也就是风筝的制作。
风筝描绘
风筝,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起源春秋时代,当时的鲁国为了刺探宋国的军情,便派出刺客前去探查,不料却被发现,被斩首示众。后来鲁班想出了好点子,他用竹子制作鹞子让小孩玩耍,从而成功探查到了敌情。
风筝比赛现场
到了南北朝,风筝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从唐宋开始,春天放风筝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宋人周密曾经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众所周知,唐朝作为天朝上国,当时是万邦来朝。而来到长安的使节,商人们也觉得风筝有意思,遂将风筝带回各自的国度。风筝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学校组织风筝比赛
在大师兄的故乡,慈溪有句流传已久的谚语:“二月十八放大鹞”。鹞也就是风筝,它用细竹丝为骨架,外面糊上纸或缝上布(或绸),用线放上天空,形似飞禽走兽,煞是好看。春暖花开时节放大鹞,还能凝聚人心,增加乐趣。在慈溪各个地方,几乎都有风筝制作的记载和传承人。
传承人蒋荣良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他从小就喜欢风筝,50年如一日。以往每年到了春秋季节,蒋荣良一定技痒,都要制作各类全新的风筝,然后选一个空旷的地方试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蒋荣良渐渐感觉力不从心。他制接触风筝的次数越来越少,并逐步将各种经验传授给侄儿蒋金松。
指导孩子做风筝
民间对于风筝的创新求变的需求,迫使风筝匠人不断探索更新制作技艺。蒋荣良制作的风筝五花八门、样式美观、工艺精致。只有你想不出的模样,没有他做不来的样子。神物类(龙鹞、凤凰鹞)、飞禽类(老鹰鹞)、虫蝶类(蜈蚣鹞、蝴蝶鹞)、人形类(仙女鹞、将军鹞)都是他信手拈来的形状。
蒋荣良制作的蜈蚣鹞,骨子粗细相等,干燥洁净。背黑肚黄,长26米,48节组成,鹞线1千米,可上鹞灯40盏。鹞灯用六根竹骨子,中间圆箍,底嵌竹筒垫木板,插上蜡烛,糊上尼龙纸(蜡烛定做的)。在大雨滂沱下照样也能够放飞。
制作的蜈蚣风筝
在我们当地,时常会举办放鹞比赛。一方面是增加当地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怀念。每一次比赛,参赛者都认真对待,仔细制作自己的风筝。风筝的质量、大小、形状都会对风筝的放飞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每次比赛,蒋荣良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是对每一位风筝匠人的检验。谁都不想砸了自己几十年的招牌。
学校组织风筝比赛
现在风筝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运动项目,全国各地喜爱玩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春天,我去森林公园散步,门口都能见到不少小摊贩在售卖风筝的。许多小孩见到了,都吵嚷着大人给买一个,一旦达成目的。就拿着风筝一蹦一跳的往草坡上跑去。大师兄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民俗手工艺能够源远流长,一直流传下去。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们那边还有传统手工制作的风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