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各种反应,各种答案,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亲人朋友,等等,而在活着一书中,似乎没有存在这一切,即使有也终将面临破灭,仅仅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读完此书之后我也说不上有什么多么深刻的体会多么高深的见解,但它确实引发了我情感共鸣,让我的心随着书中情节而动,似乎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书中的起伏。
书的前言介绍了作者余华对于写作此书的缘由,不愿意用笔去带有主观情绪的揭露什么,而是抱着客观超然的态度描绘出尽可能真实的现实,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现实,以此启迪人们获得人生感悟,我个人认为作者做到了。
书的情节以一个乡村中叫做福贵的老人讲述自身的经历而展开,其实他也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而已,但他却是一个真正体现出为活而活的人物,围绕他的人物还有很多:他的父母,他的妻子家珍,他家原来的仆人长根,当壮丁期间遇见的春生,他的孩子有庆,凤霞,他的偏头女婿,他的孙子苦根,最后陪着他的却只有他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一头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难以具体描述,我简略概括一下:老人年轻时家境很好但他却不守规矩,他的父亲败掉了一部分家产,他也如此不知悔改的通过赌博败掉了剩下的家产,将家中的一百亩田地房产卖了抵债。从此一穷二白,知道悔改了但是也未曾得到过平静,老父亲摔了一跤死了,深爱自己的妻子被娘家人强行接了回去,自己被军队抓了去当壮丁,女儿生病成了聋哑人,儿子献血救人却因抽血的不知深浅因抽血过多死亡,聋哑的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真心对她的人,女儿却因为生孩子难产,过了几天就死了,而本来可以依靠的女婿不久后又因为工作意外死了,剩下的因为命苦取名苦根的孙子也因为年纪小饥饿难忍吃太多而撑死了,最后老人在牛的陪伴下依旧保持着对命运对自己的微笑,耕着地消失了。
说真的,阅读完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作者心态太阴暗了吧,那么多善良的人们命运却如此悲惨,因为献血导致失血死亡,勤劳懂事的女儿却成了聋哑人,苦命了一辈子的贤惠妻子得了难以治疗的软骨病,等等。我难以想象人的一生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虽然有着文学作品的成分在其中,但是阅读过程中还是令人感到揪心,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意图,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孩子,可靠的女婿,这些善良光辉的人们却在作者的笔下遭受如此的命运,我阅读过程中十分为他们感到不公,被抽血死亡的孩子,那个抽血的人却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还有欺负凤霞无法说话而抢她食物的人,我作为读者当时都想冲着那些不公发泄我的愤怒,但作者的心为什么可以这么狠,写的这么悲惨,每当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苦中偷闲的有了一点点的稳定与幸福,就有灾难到来,最后这结局实在无法说是圆满。
到了后来慢慢有点体悟了,这种说之为悲惨毫不为过的人生,这也倒体现了作者写它的态度,同情与超然,单纯的为活而活,不带有主观情绪来写,而是客观的描述出一个现实,我认为他以这种苦痛来强调写的活着的真正缘由倒是能刺激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我的思考如下,浅显一点来说,看完这本书就觉得自己生活中那些挫折根本不足挂齿,和书中的遭遇相比自己实在是太过幸福了,抱有一种庆幸的心态面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此外,是对于苦难的思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对于苦难,既然我们无法避免,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如果是整天的怨天尤人,长吁短叹的,福贵他们已经证明了这样没什么用,该来的还是回来,甚至我觉得不该来的也来了,负面无用,为何不正面的面对他们呢,的确书中人物的结局都很是悲惨,但是也存在过幸福与温馨,例如:在做出决定无论家庭情况多么差多么难也不会送走凤霞后那一份全家人相拥的温馨感动,被抓当壮丁后要求回家以及到家后的欣喜与自由,聋哑的凤霞找到了真心对她好的二喜,凤霞帮助邻居织毛衣感觉自己做了点什么的骄傲与幸福,还有见证了这么多却依旧保持着活着这份态度的福贵,等等。可以说是幸福夹杂在苦难的缝隙之间,虽然短暂虽然渺小但是确实存在,所以何苦对于人生对自我怀抱不满呢,细心的去发现自身经历过得幸福,此前我一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支撑着福贵到了最后,按理说越是在乎当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所以我难以想象福贵他承受了多少,但是到了现在我认为或许就是这种寻找幸福的态度冲击了苦难的痛苦再加上单纯的为活而活的态度使得他经历了如此磨难到了最后还能保持微笑自在,举一个可能不太靠谱的例子:家珍离去的很安详,说有庆凤霞都走在前面自己也没有什么牵挂了。所以把目光转移寻找幸福,正视苦难,对于自身或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看待。
除了对于个人的体悟,对于环境我也有一些感悟,落后贫困的农村没有文化知识,煮钢铁却是拿普通的铁锅还加水去煮,被抽血的人明明已经嘴部发青抽血者却还不停下从而导致悲剧,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主观的观念并不一定准确,强调了客观的真实性。
以上就是我对于活着这本书的读后感悟,本人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写的不好还请见谅,写的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想法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