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言风语1115:培训要带着问题学习
井光进(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北辰中学党委书记)指出面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项目,组织者不可谓不用心,项目内容看上去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参与培训者并不感冒,没有走向走心呢。他认为一场走心的教师培训,至少需要做到“望、闻、问、切”。
一场培训要真正让教师们为之心动、为之向往难度是很大,因为只有心动,才有行动;只有走心,才能入脑;只有入脑,才能躬行。
我认为他提出的“问”一条说得很好,特别是是对于被培训者,要事前带着问题听,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后要真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就如文章所说,理想的教师培训,应当是教师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带着兴趣来、带着期待走。
因此,在参加培训之前,应该针对报告的主题内容和讲授者的专业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不能甩着手被动的走进会场,专家讲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认真思考培训主要内容,做足培训前的功课,带着问题学习。
当然一些优秀的演讲者也会会前征集听课者的问题,从问题出发,针对教师关切,先征集各种具体问题,分门别类列出清单,进行充分梳理研讨之后,再基于问题确定培训方案。
带着思考参加培训,培训开会的过程也是方案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从专家的讲授中获得思维的火花,的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我一般把笔记本分成两栏,一边记笔记,一边记录自己的思考。对于一些教育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写出解决的方法。会后把我的思考整理出来,形成方案,就是一个新的点子。
听报告要有收获,如果讲授者某一个观念触动了你,你有就有收获。如果我们把专家的理念转化成我们的实践行动,那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值。
学习即成长。我们的老师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需要经历知识的融会贯通。聚焦并积累经验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一是明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二是弄清楚该领域总体知识结构;三是保持关注,系统学习,建立局部知识积累;四是围绕问题,汇集信息,增加煅练机会,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因此我们参与学习的人,具备成长型心态、发现自己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坚持刻意实践。在这个成长环节中,关键是问题意识。
井光进
井光进,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北辰中学党委书记。
突出“望”,贴合时代脉搏
一个学年结束,教师们从日常繁忙的教书育人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暑假期间学习充电,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宝贵机会。从教师们的实际需求来看,由于他们长时间在各自学校里承担繁忙的教学任务,面对的都是具体事务,最需要接受一些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思维的培训,借此仰望一下星空,涵养望见远方、望见未来的开阔视野。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我们提供的场景、设计的活动,都要注重点燃教师们的内在情怀和理想,让教师看到目标和愿景,清晰地知道路在何方,从而产生变革的期望。一场精彩的培训活动,必然会让参训的教师们“望”见目标和方向,对新时代的教育、对自身减负的价值和使命、对从教的学校都充满希望,并守望好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聚焦“闻”,贴近育人实践
培训实效怎么样,关键在我们提供的培训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和适配性,这就要在“闻”上下功夫。首先,要充分调研,主动“听闻”教师们的心声,在不同需求中找准最大公约数,把教师们的期待变为看得见的培训课程。其次,要更接地气,让培训项目和内容与教师们的日常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不求“闻所未闻”“奇闻怪谈”,“闻”起来有泥土味才有生命力。大多数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育人理念、更具实操性的育人招数、能够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因此,情境化培训更受欢迎,让参训的老师们能够闻到鲜活气息、看到具体案例、听到具体做法、感受到具体变化。实施教师培训,还应针对不同培训班次的学员情况,强化培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回应每一位参训教师的期待,力求做到“一位教师一张培训课表”,做到“喜闻乐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