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阅读Day7
走出欧洲
读到关于瓦尔特·拉特瑙的回忆细节时,注意到这是一个高效能职业人士,他再忙禄也总是能挤出时间,随机应变能力极强,会多国语言,善于冷静地权衡利弊得失,那么冷静和聪明,但是他的生活里只有讲究、一尘不染,却没有温暖。而这样能力如此强的人,依然是有着深深的不安和不自信的,自身充斥着多重矛盾,只好拿工作当成鸦片一般来掩饰内心的烦躁不安和寂寞。不过是他鼓动作者走出欧洲,去看世界才能了解世界这样的劝词是那么的有力量。
于是,作者去了印度,看到了那里的悲惨生活以及阶层和种族的等级观念那么的顽固,他也借此次旅行认识了那些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类型的人。还认识了提出“生存空间”概念的豪斯霍费尔,而这一概念,竟被希特勒利用在纳粹政治中为之效力。印象深刻的原句是:“一种简洁而又内容丰富的表述—— 如“生 存空间” ——由于言辞的内在力量可以转化为行动和灾难, 就像先前的百科全书派关于“理性” 统治的表述一样, 最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蜕变为恐怖和蜕变为群众的感情冲动行为。”
然后,作者去了美洲,他觉得那时的美洲是自由的,能够包容万象的。却不知,日后的现在叫嚣着freedom的国度,做着如何令人惊骇的事情。
跟着茨威格走出欧洲,走向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世界,是一种挺奇特的阅读体验。要知道,我是喜欢粉饰太平的人,总觉得这世间一切皆为美好,但是历史和现实,都在揭示着,在我没有经历过、体验过、看到过的世界,很多悲惨、无奈和混乱正在发生着。
《昨日的世界》 阅读Day8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在一战之前,欧洲各个国家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在科技的带领下发展的如火如荼,呈现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在愈加繁荣的经济形势下,人们愈加开放、无忧无虑,打破了旧时代的束缚,奔向更加自由美好的世界。年轻人们也被释放出来更大的激情和青春气息,更加健康和充满自信。
当时的人们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文人们坚持相信理智会阻止错误的决策,完全不愿相信战争会爆发在自己周遭。唯有罗曼·罗兰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讯息,意识到需要保持警惕,不能没有准备和无所作为地面对可能爆发第一次欧洲大战的事实,并为之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写出不朽的作品。
其实我感觉茨威格在当时也是不愿意承认他笔下的美好的欧洲世界会遭遇分崩离析的状况的,尽管他隐隐中已经感觉到一些不好的信号。但是还抱着侥幸的心态,去法国与朋友们参与逗乐嬉闹的宴会,计划去俄国结识更多的朋友。他说他热爱那个世界,可是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动作,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自始至终他就跟那些文人一样,抱有着盲目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