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个故事,很有感触。故事是这样的:中国最草根的皇帝——朱元璋,在一次朝会的时候,看着满朝饱读诗书的大臣们对自己行叩拜之礼,自鸣得意地说:“看看你们这些读书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臣服于自己,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呀!”这个时候,刘伯温站出来说:“陛下,臣不是读书人。”朱元璋好奇地问:“你不是读书人,那你是什么?”刘伯温回答道:“臣是读过书的人。”朱元璋哈哈大笑,问道:“读书人和读过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吗?”刘伯温恭敬地回答说:“读书人,读得广,却读不通,达不能兼济天下,穷不能独善其身;读过书的人,读不一定广,但读得通,经世致用,举一反三,方能辅佐陛下一统天下。”朱元璋听完之后,大为佩服,再也没有取笑过文臣了。
我想我一直都是那个“读书人”。上学的时候,为了学习成绩死读书。虽然凭自己努力考上研究生,但在工作之后好像都还给了老师。还记得刚开始工作那阵,晚上一看书就犯困。从图书馆借了书,一个月没翻几页就还回去了。后来干脆把借书证也退了。
重新燃起我读书兴趣的是那本《小强升职记》,当时读的是书友提供的免费电子版。我发现原来读书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而且最主要的是读书也可以这么有趣,管理类的书也可以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后来读了《米娅快跑》,超级喜欢这本职场故事书。慢慢的,我开始读自己喜欢的、有趣有料的书。但是我读书的速度真的很慢,记得读那本世界名著《飘》,用了2个月。最近我发现也可以用一下午读完一本书,也就是所谓的“检视阅读”。
其实,我觉得读书不一定要随大流,市面上流行的书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读就读那些自己喜欢读的书。否则,既读不下去,也浪费时间。要想“读过书”就必须在读过书之后留下点什么,比如书摘,比如读后感。但最最重要的是要把书本知识作为改变自己的武器。记得“拆书帮”的创始人曾经说过一个方法,把读过书的触点写在便利贴上,然后按照上面写的去执行。这样才是真正“读过书”,因为书籍对你的行动产生了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层面。
从2013年至今读了好多书,但是仅限于“读书”,最近慢慢开始写读后感,也更加觉察读过书后思考和行动的重要性。真正的改变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吧,思考+行动会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过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