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龄前儿童的母亲,我最近常常陷入一种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般听话,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次的不可以,孩子却总是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遇到问题就躲避,嘴上念得最多的是:妈妈快来,而不是妈妈,你看,我…。为什么……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有一系列的为什么总也找不到答案,如同孩子反问我们的那些一万个为什么我们也总是答不上来。
套用如今流行的一句话,你是第一次做宝宝,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所以总有许多的问题要面对,总有许多的问号要解决。
身为父母的你,如果也深陷这些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提问,我想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所说》绝对会是你育儿道路上的首选之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共同著述的一本育儿书。自1980年面世以来,就长居畅销书榜单,热度不断攀升,而且成为近30年来家长们的育儿宝典。
这本书从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如何运用技巧来代替对孩子的惩罚,如何鼓励孩子自立,如何学会赞赏孩子,如何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如何有效地倾听和沟通,才能成为让孩子愿意听你说也愿意跟你说的父母。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由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法、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来自家长的故事两部分组成,作者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回答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更是将多年来家长们提供的故事和新的理念融入其中,经过不断的修订,而形成现在的新版本。
在书中,作者更是运用漫画的形式将各种案例形象而又生动的描述出来,直观直接地展现每一个与孩子倾听、沟通的技巧。同时,书中还有一些列的练习和自问自答,让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育儿知识书,更是一本父母自我成长的个人记录。
那么到底要如何的说、如何的听才能成为那个和孩子心贴心的好妈妈、好爸爸呢?我想,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着手。
正所谓,你想要孩子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孩子。
一、平等并认同,尊重孩子作为我们平等个体的存在
在英文世界里,小宝宝通常会被称为“it”。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错觉“:我把你生出来,你就得听我的,更何况你还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懵懂无知的it。你怎么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甚至都不该有自己的意愿。
而正是这样的想法,才令得家长总是成为孩子的对立面,我们不相信孩子的感受,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甚至在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时,我们无视、嘲笑、质疑。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并不是的。当我们把同样的场景置换到成人世界的职场、朋友间的交谈的时候,我们就能很直观的地感受到,那其实就是同一种感受:不被平等的对待,不被重视。
当成人的我们在难过或是受到伤害、质疑的时候,我们最不想听到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建议、道理、分析或者是他人的看法,因为那样令我们不舒服、更生气、
可同样的情况放置到孩子的身上,身为父母的我们,给予他们的就是这些所谓的“我认为“、”我觉得“、“你就是不可以….。
这些的伤害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怀揣着”过来人“、”为你好“的自以为是成年人的顽固里。
而反过来想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更愿意和谁亲近,和谁交朋友呢?
答案是尊重自己的那些人。
因为这些人尊重我们,接纳我们的感受,也许他们不认同我们的观点,但他们接纳我们的感受,并对之回应。
同样的,孩子们也更愿意也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年人沟通,而不是被逼着按照成年人的要求或是方式去改正、去解释。
人们接受不了的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这一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一样。
当你面对一个孩子,你只是需要去抱抱他,耐心地听他说完,回应他正在经历的事情的感受,就像你对待每一个和你同等平视线的朋友一样。
当孩子获得你的尊重之后,他自然也会回报你他对你的尊重。
二、和善而坚定,正面引导和管教令孩子成为独立体
经济学家薛兆丰在《奇葩说》的羽绒服广告词里有一句话:观点可以犀利,态度可以温和。
这个观点用到育儿教育里同样适用:态度要和善的,语气要坚定的。
和善表达的是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而坚定则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以及尊重孩子当下情形的需要
许多的家长都担心对孩子过度的包容和支持导致孩子的溺爱,损害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所以往往采取了“强硬”的作风:专断、苛责、严厉。
其实,这样的行为除了伤害孩子尚未成形的自尊心以外,更大的会伤害孩子今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勇气,容易造成他们缺乏自信却又盲目自大,既依赖他人又无法接受他人的建议,最终长成一个矛盾的结合提,形成拧巴纠结的个性。
其实,每一个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独当一面,能果敢自信。
这就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学会用和善的态度去尊重孩子的努力,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选择的后果。
面对孩子的行为、选择、结果不要强硬地过多干涉,打破沙锅问到底地非要知道个所以然。平和一点,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了他的经历,我们会陪伴他。最后,他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自然而然会告诉你所有的一切。
如果没有,那也没关系,也许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自己找到了事情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给了孩子看到自己全新一面的机会,让他相信原来自己是可以的。
同样的,当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或是做错的事情时,也别严苛地责罚他,或是急着告诉他答案,而是要明确并坚定地表达你对这件事情地不同立场,表明期望,建议他们修正错误。
这样在他们经历了自责、难过之后,还会有机会恢复原来的自己,重新看到自己是个受尊重、负责人的家庭一员,而不是因为你的蔑视、苛责,而觉得自己不再被爱,不再被相信,造成今后成长道路上的过多的自我嫌弃和负疚感。
三、 平和并适度,培养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构建和认同
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很多各章节或者说是建议运用的沟通技巧里都提到了“描述“:描述出孩子的感受、描述出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描述你的感受。
我对描述的理解,就是陈述句:平静地说出事实,不夸大、不褒贬,态度平和,内容适度。
面对孩子制造的麻烦、问题,简单明了地描述出问题,明确表达强烈的不同意的立场,但不刻意攻击孩子的人格、自尊心,更不去因此而否定孩子,也不要非常积极并主动的给出孩子建议或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陷入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价值认定较低的误区。
我们要做的,是适当地提供选择,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错误的所在,去思考选择何种弥补失误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挽回。
同样的,面对孩子值得赞赏或是期望得到赞赏的事情时,我们也不应过度地渲染孩子完成这件事的厉害程度,或是在赞赏里附带着对今后设立的较高目标。
前者容易令孩子无意义地重复同样的事情以获取盲目的自信,无法清楚、正确地看待那些本就应该会做的基础的事情。后者则容易令孩子产生畏惧心态,害怕完不成,达不到而得不到赞赏,从而拒绝再做同样的事,产生逃避心理。
身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对孩子做对的事情及时地表达感受、描述结果,并为这个行为总结一个“代名词“,就像用某某姓名定名某颗行星一样,用一个代名词表达孩子做对这件事的特别时刻的纪念意义,让孩子在今后一听到这个名词就知道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对的、正确的事,并愿意继续下去,而不是为了求取赞赏。
孩子作为和父母一样的独立个体,终会和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感知体系,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度地表达出所见所感,用平和的心态和表现保护孩子对感受体系自我构建的自由,让孩子自我认同体系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
尊重孩子的个体,接纳孩子的感受,保护孩子的自我感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效、良性的倾听和沟通的法宝。
当然,这仅仅是与孩子沟通倾听法宝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技巧、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尝试、去验证。
那就将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快快的读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