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拿自己不当外人,头脑一热,便把自己写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随心所欲地就往同学群里一扔。
完全没有考虑过同学们的个人感受。
人总得有点自知之明。
有些同学尽管嘴上不说,但谁又能保证人家心里不烦呢?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怕,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换位思考。
当时的想法并非很简单。
一是担心自己的“分享”,与以下几种情况撞脸,让同学们感到痛苦和无奈。
那些喜欢往同学群里灌鸡汤的“鸡汤战士”,每天都准时准点儿,推出换汤不换药儿的“千年老汤”。
尽管大家对那碗“鸡汤”,都有相异口同声的“五星好评”:“翻过来,涮锅水一碗;掉过去,一碗涮锅水。”
几个张口闭口大谈特谈养生之道的“养生达人”们,分享起“据专家说、据朋友试、据网友传、据隔壁王大妈李大爷赵大婶子献身说法”的所谓长生不老的独家经验时,大有诲人不倦的架式。
还有不少心肠滚烫的“热心同学”,在同学群里为亲戚、为朋友、甚至为邻居等等等等,各种无休无止不眠不休地拉票、点赞和打赏的声音也时不时地震耳欲聋响起。
二是2018年参加了那次平台举办的“423故事大赛”,已经把大学同学群里的各位同学,折腾得死去活来疲于应付,时至今日,还一直诚惶诚恐惴惴不安。
总是觉得亏欠了那些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莫名其妙地跟着我,过了一段一惊一乍的日子。
同窗几年的兄弟们不计回报的“站台”、“洗地”历历在目,永远难忘。
不用掰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算上那次,往大学同学群里扔文章链接,拢共也只有二次。
考虑再三,好在那次参加的“编故事”比赛的规则很简单,只需要各位看官,耐得住性子,把全篇大几千个字的故事,一字一句地过过目,就“欧壳儿”了。
至于那些为了比赛而比赛的评论和点赞,在我这儿,直接就就给拒了。
根本没有指望那篇没怎么经过认真打磨的文章,会收获什么样的惊喜。
也没有指望把它扔到大学同学群,会得到那种“炸街”的效果。
反正就是脑子一热,扔了,也就心静了。万一那些闲得无脊六兽的人,赶上闲饥难忍,正好有闲功夫儿的时候,扫上几眼也有可能的哈。
更没指望群里的一百多号人,都能点开链接,往里巴望一眼。
至于,那种心平气和把几千字的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完,就更是我一厢情愿的那种奢望了。
奢望也是愿望的一种,总会遇到那些不论你写得是好是差,都愿意通过你的文字,与你再来一次“零距离”击掌碰肩拥抱的机会。
因为这种就事论事式的“亲近”,已经远远超过了就事论事的本身。
如果不清楚这一点,那就无法理解“醋打哪里酸,盐打哪里咸”的道理。
或抱或啃或打或闹,愿意与你“零距离”互动的人,总是若干年前彼此欣赏勾肩搭背不离不弃的那些人。
多一个都没有,少一个也不行。
我明显能够感受得到,他们比对文章更感兴趣的是,想通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信息,寻找到我们之间曾经彼此熟悉的那种味道。
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的几乎没有什么人。滑头的年代,滋养着无数个深谙“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玄机的“聪明人”。
温文尔雅地指着“致命的问题”,弱弱地说出一句半句“改进”意见的人,也算是如今的诤友了。求之不得。
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诤友,俺还真趁几个。
弥足珍贵。
网友评论